第T09版:沧桑巨变 天翻地覆慨而慷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写辉煌篇章 交出精彩答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书写辉煌篇章 交出精彩答卷
郑州解放70年经济发展综述
郑州的“米”字形高铁网正在形成
郑欧班列网络遍布24个国家
郑州航空港“立体枢纽”优势明显
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迎来生产旺季
宇通汽车成为流动在世界各地的郑州名片
中铁装备集团生产的盾构机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

这几天,郑州很火。

10月19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家央媒同日在重要版面刊发文章,聚焦郑州创新开放之路,为郑州发展点赞!郑州一时间火遍神州大地。

解放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由黄河之滨一个普通小城,崛起为今天的现代化都市。一路走来,郑州经济总量连翻数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城市在长高长大中变美变洋气,富起来的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翻天覆地的巨变中,郑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发展答卷——“米”字形高铁雏形已现,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如火如荼,郑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日益彰显,正加速融入“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棋局。

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948年郑州解放,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虽然人们建设新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全市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供应匮乏,城市基础设施简陋,社会事业落后,可谓百废待兴。

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不足亿元,仅有904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41元。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全面跃升,2017年,全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跃过9000亿元,直逼万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郑州发展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郑州更是跑出自己的发展“加速度”。继2003年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后,2006年突破2000亿,这之后基本以两年一个千亿台阶的速度快速跃升:2008年破3000亿,2010年4000亿,2012年5000亿,2013年突破6000亿。从2015年以后,更是一年一个千亿台阶,2017年破9000亿,直逼万亿大关。2016年,全市财政收入首破千亿大关。

与城市发展同步,70年来,郑州人民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实现了生活的芝麻开花节节高。1949年郑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6元,1978年为306元,2017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36050元,较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增加35744元,增长117.8倍,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收入则从1949年的42元提高到2017年的19974元。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也从单纯的过日子转变为享受新生活:吃饭重营养,穿衣讲个性,出行求方便,住房要舒适,保健意识强。数据显示,194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有112元,到1978年也仅有290元。2017年这一数字增长为24973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则从1949年的38元,提高到2017年的14849元。

数字最能说明70年的沧桑巨变。

人口,1949年郑州人口为230.9万人,2017年飙升至988.1万人;

财政收入,1953年为0.6亿元,2017年1056.67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年为0.5亿元,2017年完成4057.2亿元;

客运量、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1978年分别为2030万人、4228万吨、829万元,2017年为1.47亿人、2.51亿吨、484.49亿元。

经济转型实现历史性突破

与城市实力的节节攀升同步,经济发展质量也稳步提升。

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0.3∶22.3∶7.4,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6.5∶51.8,第三产业继2015年首超第二产业后,对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2015年正值“十二五”收官,这一年郑州实现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工业比重、现代新兴产业比重超过高耗能比重的两大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框架初步确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十三五”期间,这一良好势头继续巩固发展。2017年,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91.3亿元,增长7.8%。其中,七大主导产业增长10.5%,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0.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6.8%,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目前,郑州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汽车及装备制造行业在全国拥有了较强竞争力。

伴随郑州工业的发展崛起,一批郑州品牌也开始叫响于国内外市场。

2016年7月,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在郑州下线,标志着世界异型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迈向新阶段。中铁装备集团由此成为引领全球异形盾构机研发的风向标。宇通汽车更是行驶在世界各地的郑州名片。

2017年,我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

伴随航空货运枢纽的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正快速崛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已形成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全球智能手机集散中心,目前入区企业达192家,2017年手机产量近3亿部,全球每七部手机就有一部是郑州造。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个突破3000亿元的主导产业。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0.8%,拉动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

开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进出口额占到全省的超七成。解放后至1978年,郑州的进出口尚为一片空白。2017年,这一数字飙升至596.35亿美元。

2017年,郑州机场客货运规模首次实现中部“双第一”,成为中部地区机场“领跑者”。这些开放发展的成就,离不开郑州自身的努力,更是重大发展机遇带来的优势利好。

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河南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布局郑州,郑州迎来前所未有的国家政策叠加优势,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各项事业红红火火。

这里是我国公路、铁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是全国普通铁路网和高速铁路网唯一的“双十字”中心。

新郑国际机场目前已开通客货运航线194条,覆盖了除非洲以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郑州—卢森堡每周18班全货机满负荷运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就喜人。

天上有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地上则有郑欧班列陆上丝绸之路。2013年7月18日,首趟郑欧班列开行。班列已实现每周8班去程、8班回程的稳定运行。五年来,郑欧班列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6个城市,境内合作伙伴达2300多家,境外合作伙伴达780多家。

依托中欧空中、陆上“丝绸之路”,郑州加速融入“一带一路”,位居2017年中国“一带一路”最具开发潜力城市榜第二位。目前,郑州已初步构建了与沿海相当、与国际接轨的开放体系,拥有10个进口指定口岸,成为全国进口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

郑州的潜力有目共睹。2017年5月在上海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郑州凭借综合交通枢纽、商业资源集聚度等,跻身15个“新一线”城市榜单12位;2018年,郑州排名升至第9位。

本报记者 侯爱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