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这是古老传说中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万涓成水,这是自然界与人生中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专注精神;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古代诗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无微不至的“推敲”精神。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这种执着精神、专注精神、推敲精神、雕凿精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德国称之为“劳动精神”、美国称之为“职业精神”、日本称之为“匠人精神”、韩国称之为“达人精神”,我国称之为“大国工匠”,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写照。 百达翡丽是公认的世界顶级名表,不仅是奢侈品,更是藏品,其中座钟和限量版腕表更是不可复制,只有全球稀贵人群才能拥有,乃是因为百达翡丽具有精湛、精细、精准的制造工艺。 用手工制作世界名表的工艺、技法打磨融创中原壹号院;以精湛、精良、精准的工艺,让自然开采出来的天然石材,最终呈现出人造石的美观、缜密、均匀、精细。确保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幕墙石材干挂不打胶、不勾缝工艺,却能做到整个楼面的石材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狙击手”的心态、姿态,时刻手持“望远镜”和“显微镜”来对待每块材料、每个细节,即使是顶层之上的回形纹,哪怕出现1毫米的焊点,也要推倒重做;敢以整个项目的1/3面积打造实体示范区,接受购房者和业内人士专业、挑剔眼光的检视,不仅在全国18座融创“壹号院”系列中绝无仅有,在郑州更是史无前例……这就是融创中原壹号院的基因、光芒和力量,更是融创中原壹号院的魄力、实力、胸怀、决心、信心。 在这里,每块石材都有“身份证”,石材之间可以“呼吸”,让石材具有生命力,“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每棵全冠移植的树木都有“二维码”,一棵有着800年树龄的古橄榄树,不仅经历过3万公里的“环球旅行”,更是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征。这就是融创中原壹号院,实至名归的“亚洲十大超级豪宅”,以匠人、匠心、匠艺,匠造一座钻石光廷,比肩世界、封面中原,全新定义中原塔尖人居标杆,礼献中原财智“塔尖人群”。 匠人: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术业有专攻”,古今中外,多不胜数的匠人,在一个行业,为了一种技艺,为了臻于完善,为了追求极致,往往皓首穷经,苦心孤诣,专心致志,毕其一生的时间、精力、心力、智力,只为心无他骛地做好、做精、做熟、做成一件事情。有的行业和技艺,甚至还出现一个家族十几代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地只攻一个术业。鲁班被尊称为我国古代建筑鼻祖和木匠鼻祖,他的发明创造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鲁班奖因此称为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奖。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多匠人,如今数融创。在中原壹号院,无论是建筑规划、园林景观、室内空间的设计者,还是中原壹号院项目管理、研发团队和施工团队,为了将项目建造成为无愧于比肩世界、封面中原的精品、艺术品、藏品,他们以使命般的激情,永不满足的挑战精神,执着、专注、严谨、精工、敬业、守信、创新、致远,努力将每一个技艺、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无以复加、无可挑剔的极致,由技而艺,由艺而道,书写出中原壹号院的匠人传奇。他们是中原壹号院的设计者、践行者、建设者,也是名副其实的“壹号人物”。 任治国、庄镇光、李玮珉,三位巨擘联手擘画、执笔、献映,只为一座中原壹号院。“我们希望打造让线结合面结合体的风格,复活中原精神,彰显和谐、匀称、均好、极简的宋式美学,打造一座精致典雅的收藏品,打造属于中原的时代人居封面。”“艺术品不能住进来,我们要打造的是能够住进来的艺术品,中原壹号院这个作品,专注于设计美学,定义高端人居,打造中原人的桃花源。”在2017年12月9日举办的中原壹号院品牌发布会上,任治国这样阐释他的中原壹号院的建筑美学理念。庄镇光则以“一个书院,三个花园,九个院子”构建的“园林静院”,传递中原壹号院的园林美学意趣。在郑州已有多部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李玮珉,在此次发布会上坦言:“中原壹号院给我一个挺大的压力、挺高的一个格局,我们必须创造出来一种新的高度。”中原壹号院从空间格局到装饰风格均由他本人定制,将自己对于空间、对于生活的审美解读融入每一个细节,倾心打造他在中原的首部成品房作品。 古有文章不厌百回改,今有中原壹号院石材不厌百回挑。采访中,记者获悉,任治国、庄镇光、李玮珉三位设计大师直接参与石材供应商招采阶段的比样,实地确定石材的色泽与品相,施工试样阶段仍会到现场查验效果,一如设计阶段的挑剔眼光,发现石材的实际品相与预期有所差异,仍会对既定方案进行修改。曾经,项目工程人员携带数十种石材样品乘坐高铁,让任治国、庄镇光为石材“把脉”,更创造出一块石材几度往返内地、台湾之间的佳话。任治国、庄镇光多次亲临工地,对石材选取、施工进行面对面地指导。为了保证晶钻幕墙的钻石光廷效果,任治国数次推倒设计方案,重新设计石材风格。当项目研发景观团队不远数万里寻觅到800年树龄的古橄榄树之后,庄镇光为古橄榄树落地中原壹号院重新规划园林景观。 中原壹号院的石材加工、安装、拼接团队,由十数位平均年龄为47岁并且有过多个融创“壹号院”项目施工经验的老工匠组成,长时间工作积累的熟能生巧经验,在接缝的处理中得心应手,但每天每人仅能完成9~12平方米的工程。这种精雕细凿,既是对石材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敬畏,更是严格将误差降到最低的匠人态度。 10月4日,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前往中原壹号院实体示范区工地探营,但见身着“顺景园林”工装的工人在工地繁忙施工。记者了解,顺景园林已为众多全国知名企业提供优质的景观设计施工服务,并持续保持北京90%以上的高端地产园林市场占有率,得到客户的高度好评,并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园林较高奖项“精品工程”及“优质工程”奖。 中原壹号院的幕墙施工单位——无锡王兴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幕墙行业施工单位的翘楚,各项指标在同业中均位居前茅,荣获过鲁班奖、白兰玉奖、扬子杯以及其他多项荣誉,在建筑业享有良好声誉。 百万次手工锻打,才换来如今的倾城之恋。接受记者采访,谈及晚清宫廷匠师的第三代传人牛金喜,历经百万次手工锻打而成的中原壹号院六扇铜门的故事,不仅中原壹号院项目总经理岳云超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难掩激动之情,记者闻听也不禁悄然动容震撼不已。牛金喜祖父是晚清的宫廷匠师,由其手工制作的宫廷首饰、摆件出口海外六个国家,民国初期还曾参与制作袁世凯银元定版。牛金喜从小就研习铜艺制作,至今已有40年从业经验,先后制作人民大会堂张思德半身铜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立面顶部铜浮雕等艺术品。 当庄镇光遇见牛金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庄镇光心中的那片铜门纹理终于“芝麻开门”。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与机械制作的产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融入、灌注了匠人的思想、智慧、情感、气质,让作品血肉丰满、情感充沛,锻造的不仅是一扇扇铜门,更是有生命、有温度、有人文的艺术品。中原壹号院大门的纹理方案,从宋朝的曜变天幕盏中汲取灵感,创作宛如天体表面的陨石纹理,以超过99%纯度的紫铜为底板,完全凭借牛金喜的心境与经验,通过手工锻打叠铸而成。六扇大门的制作完成,需要以百万次为计量单位的精心锻打。牛金喜的每一次锻打,都是在叩问和敲打自己的心灵,在百万次的锻打中,他把自己的心智、灵光全部融入到铜门之中,心随铜转,铜由心生,心铜相生,心物交融,相看两不厌,唯有六扇门。 匠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何为匠心?下定义总是困难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原壹号院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脚踏实地的行动、有目共睹的成果,诠释了有口皆碑的匠心。 匠心源于爱心。对城市的爱,对土地的爱,对客户的爱。对郑州,融创可谓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2016年3月,在回答本报记者的现场提问时,融创董事长孙宏斌坦言:“郑州不仅是中心城市,还是典型的单核城市,更是全国闻名的高铁城市,人口规模大,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城市化率亟待提升,所以,我一直看好郑州的发展,融创今后将深耕郑州,将郑州作为融创中国重点布局的主战场之一。” 匠心缘于信心。2016年5月,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时,融创中国执行总裁、华北区域集团总裁迟迅表示:“融创进入任何一个城市,都坚持不复制,要定制。” “郑州不是不需要好房子,而是缺少好房子。”作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作为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我国商文明的发祥地,作为正在加速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新一线城市,郑州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郑州呼唤能够比肩世界、封面中原的“好房子”。中原壹号院作为融创“壹号院”系列中唯一的新中式风格的项目,既植根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厚土,又融汇纽约One57、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新加坡D’Leedon、北京壹号院的时代精神,删繁就简,逐渐形成极具国际范的城市豪宅风格。为了凸显新中式建筑的国际范风格,中原壹号院的整体立面采用的是幕墙体系,营造360°IMAX钻石光廷,这在郑州北龙湖区域不仅是首屈一指,且系绝无仅有,首开先河。 匠心约于决心。中原壹号院以整个项目1/3的面积打造实体示范区,待到实体示范区建成呈现之日,客户和业主视线所及的、触手可及的就是未来可以得到的、可以拥有的,实体示范区可以让客户和业主拿着显微镜进行“挑剔”,这是融创的胸怀、魄力、实力,更是决心、态度。 匠心源于责任心。在中原壹号院,“一磅的利润抵不上一盎司的责任”。在融创“壹号院”大家族中,中原壹号院是唯一个不设利润考核指标、不设施工周期限制的项目。为了将可能出现的误差提前排除,中原壹号院不惜斥资800多万元,建成两个实验楼,所有进场的工程材料必须在实验楼里进行试用,但凡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哪怕出现细微误差的,一律舍弃。两个实验楼完成“使命”后,又被拆掉,但有破才有立,有“大舍”才有“大得”。 匠心缘于全心。中原壹号院幕墙立面、景观区、室内空间中大量使用的石材,贵在自然天成,但需精工雕凿、手工打磨,方能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景观区域大量采用滨州青石材,而庄镇光提供的滨州青设计封样,比市场上常见的滨州青色泽更深,施工单位先后八次提供施工封样,均达不到庄镇光的满意效果。融创华北区域集团中原公司研发部、成本部联合施工单位,先后前往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等大型石材厂家实地考察,“苦心人天不负”,经历踏破铁鞋、八方辗转的漫漫苦旅,无惧漫天飞扬的沙尘与石粉,最终在山西滨州青原产地的7号矿寻找到了与设计封样色泽一致的滨州青矿源。为了确保石材的产量与品相达到最佳效果,工程师更是在矿区驻扎下来,对产出石材一一精选。因为原始石材多为异形,这些异形石材的毛料均需采用电脑数控排版、编号,最后采用红外线水刀切割,但原产地没有这种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最后将这些毛料运到北京进行精加工。由于毛料色差较大,在毛板挑选阶段就已淘汰一半,最终满足设计要求的滨州青出料率不足四成。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基于此,让生长在地中海西岸的、有着800年树龄的古橄榄树植根中原,成为西方文明和古老中原文化交融的“精神绿意”,更是中原壹号院建筑永恒、基业长青、生活长青的象征,诚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为了最终落地中原壹号院,这棵古老的橄榄树,守望了800年,又经历了长达3万公里的漂洋过海、环球旅行。在中原壹号院,关于这棵树的故事,不胫而走传为佳话。当研发景观团队初遇这棵古树之时,它安静地伫立于林场的一隅,但只要惊鸿一瞥,便足以令人倾心。三人合抱的树干苍劲有力,树冠枝繁叶茂,主干自树中间伸出一条侧枝,树型如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神女舒展双臂,又宛若黄山上的迎客松,让研发景观团队一见钟情、一见倾心。 为了不负中原壹号院与古橄榄树的“千年之恋”,为了保证古树在中原水土相符、得以成活并且永葆苍翠,研发景观团队为它定制了全冠移植方案。经历过800年的生长,古树的每一枝桠都弥足珍贵,树干根须和随树土壤,重达6吨。既要保证树冠的形态完整,运输前不能进行任何修剪,又要保证运输途中树干不受任何损伤,近乎完美主义的条件要求运输团队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如何起吊,如何装运,项目研发景观团队都经历过数次模拟和推演。为了防止在起吊过程中因受力过强而折断,相关人员经过多点位的力学分析,事先在需要捆绑绳索的地方用竹板固定包裹。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因碰撞而导致的脱皮和损伤,对必要的部位进行了一系列的缓冲和防护。种植时,工作人员挖掘了直径两米宽的树坑,才放得下它浓密的根须。铺土时,在底部垫层铺满精选的优质河沙,保证水的流动性,促进生根,同时抬高整个树坑,防涝避免沤根。在制定呵护备至、无微不至的方案并且让这棵古树得以顺利栽种之后,还高薪聘请一位有着30年古树养护经验的树木专家在园区里驻守三年,甘当这棵古树的“保姆”,陪伴这棵古树的生长。 中原壹号院栽种800年树龄的古树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郑州传为美谈。10月19日,任治国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禁为中原壹号院点赞:“听说项目中有棵800年的古树,好奇的朋友们可以去拔草了。一个施工现场让人感动的项目。”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正是这种爱心、信心、决心、责任心、细心、悉心、全心,共同构筑中原壹号院的匠心“同心圆”,成就一个旷世、传世、耀世的经典和传奇。 匠艺: 看似平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数次采访中,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记者脑际挥之不去:中原壹号院次顶层上面的回形纹,一般的施工工艺采取的是铝管焊顶,这里却是采用一整块铝板铣制出来,在铣制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个1毫米的焊点,在四层高度之上,不仅肉眼难以发现,即使是高倍高清的望远镜甚至是显微镜,也极难看出,对于一般的施工团队,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甚至视为常态,然而,对于中原壹号院的项目团队,哪怕是细若米粒的误差,也是零容忍,需要返工重做,且这种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行为没有任何外因驱使,完全是一种自觉、自律。何为完美无瑕,此之谓也。 对此,岳云超给出的解释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我们项目团队,哪怕是毫厘的误差,对于工程质量而言,都是百分百的失误。” 实际上,类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极致、苛求完美,对毫厘之差说“不”的匠艺,在其他项目或许凤毛麟角,在中原壹号院却是比比皆是的常态和标配—— 屋顶挑檐使用的是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应用的5系铝板,确保百年不变形。5系铝板一般铝厂极少存货,密度小、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易于涂色、散热性能好、抗压性较强,施工工艺中对强度、平整度、色泽要求极为严苛,建筑产品极少采用。在施工中,从外面看不到一颗螺丝钉,不见一丝胶线,全在里面固定。这种工艺不仅极为复杂,也极富挑战性,但是中原壹号院迎难而上,敢为人先。 中原壹号院最出彩的是幕墙,幕墙中最精致的是石材。实体展示区六栋楼24个立面,清一色地采用进口石材葡萄牙米黄,这种石材色泽历久弥新,富有生命力。在欧洲和北美,葡萄牙米黄这种石灰石,因为具有天然的感官效果和丰富的层次性,在外墙工程上采用较多,而在我国则极少应用于外墙工程,设计规范更是较少涉及。中原壹号院项目团队硬性要求用人造石的标准来考究、来苛求天然石材,最后呈现的效果要像电脑排版一般,这对于施工团队而言,对工序、工艺的要求极为严苛且精细,其难度不言而喻。在土建工序上,从土建埋板到龙骨到铝板再到石材干挂;从石材工序上,项目研发人员首先要深入矿脉选材,选取的荒料必须是同一种颜色,然后从葡萄牙运到福建,切割成大板,从大板中选取适合的石材再加工,然后进行类似于报纸版面般地排版,最后进行安装,因此,这里的每一块石材都自带IP,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在安装工艺上,在中原乃至在全国首创不打胶、不勾缝的石材干挂工艺。石材之间竖向沟槽仅只2毫米,这就要求上千块石材的加工精度严格控制在2毫米之内,此种工艺堪称宝石级切割工艺,对于建筑施工却极为罕见,以至于一名石材安装熟手在三名搬运工的配合下,一天仅能安装8块石材。如此精度的石材,机器无法切割沟槽,所有沟槽皆由人工打磨。因为全是人工劳动和技艺的结晶,中原壹号院幕墙石材的缝隙,充满着人性的律动,被称为“会呼吸的石缝”。 为了让建筑的棱角更加挺拔、更加俊俏,每个转角都选用一根3米长的完整石材进行安装,比传统的海棠角更加自然流畅,但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从林林总总的矿料中选取大于3米的荒料,再进行加工、运输、安装,不仅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施工难度倍增。 外立面首层采用的石材系黄金钻火成岩,这种石材美观而坚硬,能保持数百年不褪色粉化。进口的这类石材多产自沙特,但是由于产量日益减少,沙特已将其当作稀缺资源来储备,因此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正因为以稀为贵,方显中原壹号院的百年品质。 作为晶钻幕墙的重要元素,幕墙玻璃采用南玻集团生产的8+12+8+12+8的双银LOW-E玻璃,且充氩气。为了保证这种双银玻璃色彩纯正,在玻璃原片生产时就与厂家保持沟通。 空调百叶设计成“壹”字纹,不仅美观,同时体现了中原壹号院的中式元素。 中原壹号院会所入口左侧的水景,设计为滨州青等高线整块石头,在矿山开采时,为了确保水景的完整性,爆破了六次才开采出一块8立方米的荒料。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0.8厘米等高线以增强流水灵动的效果,在整石加工过程中采用纯手工雕凿打磨,历时两个月才雕刻成型。安装过程中,整石重达10余吨,为了避免碰撞会所南侧檐口,最终选择两台9吨吨位的叉车,动用10名壮劳力,耗时半天才安装到位。 书院入口处的叠水设计,项目团队也是数易其稿。石材的基调、水流速度都起到了决定作用。项目团队采用多种石材打样比对,从古柏黄、汉白玉,最终定版色泽更为沉稳,也与周边环境更为和谐的滨州青。通过不同数值的多次尝试,从1厘米、0.5厘米再到0.8厘米,最终发现石刻等高线在以0.8厘米为基准的情况下,水的流速最为灵动也最为从容。 中原壹号院建筑周边的水沟卵石,设计为3~5厘米的深灰色天然卵石,在选料时要求卵石的规格、颜色、光滑度、圆润度等不能有人为或机械加工的痕迹,只有趁着枯水期到河床上人工拾取,并需要经过清洗筛选,最终历时3个月才拾到数十吨符合设计要求的卵石。 老子曾将“治大国”比作“烹小鲜”,并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小处见匠艺。在中原壹号院,不胜枚举的匠艺令人叹为观止:铝线条与石材的结合处,看似简单,实际安装过程中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窗套线的安装;主卧室夹丝玻璃不锈钢框,需要经过折边20多次才能加工成型;室内的3厘米不锈钢踢脚线折边2毫米;观光井墙面高达6米多,为了达到设计效果,需把进口瓷砖加工成3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尺寸,一面墙加工费用4万多元,切割精度同样控制在1毫米之内;样板间石材种类高达22种,为了与墙角对缝,切割尺寸多达44种,每种尺寸的加工精度均控制在1毫米;石材与壁纸之间的收口采用2毫米的不锈钢收口条,看似容易,施工起来谈何容易;为了室内门闭合后更加隔音,采用海福乐暗装合页,这就对室内门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开孔尺寸要求极为精细,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匠造工艺堪比百达翡丽名表的制作工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借用王安石《题张司业诗》,来形容和取譬中原壹号院的匠造技艺,实在是最恰切不过。大道至简,在住宅产品化、配套式住宅、智慧科技渐成风尚的当下,既具中原精神又富时代精神,兼具国际风尚的中原壹号院,以制造手表、钻石的人工工艺,不惜资金,不惜时间,不惜人力,对产品精雕细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毫米之间,这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匠造精神,应当弘扬,值得礼赞。 刘文良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