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报融媒记者 侯爱敏 这段时间,点赞郑州的新闻刷爆朋友圈,被中央媒体集中关注报道的殊荣,让郑州人倍感骄傲和自豪。改革开放40年,郑州由黄河之滨一个普通小城,崛起为今天的现代化都市。“米”字形高铁雏形已现,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如火如荼,郑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日益彰显,正加速融入“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棋局。 城市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郑州经济总量快速飙升,综合实力今非昔比。 1978年,郑州市的生产总值为20.3亿元。40年后的今天,全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跃过9000亿元,直逼万亿元大关。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郑州更是跑出自己的发展“加速度”。继2003年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后,2006年突破2000亿,这之后基本以两年一个千亿台阶的速度快速跃升。从2015年以后,更是一年一个千亿台阶,2017年破9000亿,直逼万亿大关。 2016年,全市财政收入首破千亿大关。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726.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6.6亿元,增长9.6%;税收收入775.2亿元,增长14.6%。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30亿元,距“万亿俱乐部”更近一步,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17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由第8位提升至第7位。 40年的沧桑巨变,数字是最好的说明。 人口,1978年郑州人口为437.9万人,2017年飙升至988.1万人; 城镇化率,1978年为32.4%,2017年增长至72.2%; 财政收入,1978年4.72亿元,2017年1056.67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9.6亿元,2017年完成4057.2亿元; 客运量、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1978年分别为2030万人、4228万吨、829万元。2017年为1.47亿人、2.51亿吨、484.49亿元。 经济结构持续转型优化 与城市实力的节节攀升同步,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也稳步提升。 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2∶63.3∶16.5。“十二五”收官之际,郑州实现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工业比重、现代新兴产业比重超过高耗能比重的两大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框架初步确立。 “十三五”期间,这一良好势头继续巩固发展。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6.5∶51.8,第三产业继2015年首超第二产业后,对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三产占经济的比重超过一二产之和,郑州经济实现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的良性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现代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持续升级,以现代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 主导产业凸显支撑优势。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和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提升,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2017年,全市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0.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6.8%,较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6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28.4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新增产能贡献明显。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入库企业30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0.5%;实现增加值195.5亿元,同比增长43.2%,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9.7%,拉动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 一批郑州品牌也叫响于国内外市场,成为响当当的郑州名片。2016年7月,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在郑州下线,中铁装备集团由此成为引领全球异形盾构机研发的风向标。2018年世界杯前夕,300余辆宇通客车驶往俄罗斯,穿梭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载着全球各地的球迷奔赴激情燃烧的各个世界杯赛场。好想你、三全、思念等品牌也享誉各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已形成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全球智能手机集散中心,目前入区企业达192家,2017年手机产量近3亿部,全球每七部手机就有一部是郑州造。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个突破3000亿元的主导产业。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0.8%,拉动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