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5版:遇见郑州 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1/2018-10/26/T15/20181026T1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完善创业生态 催生创新成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完善创业生态 催生创新成果

郑报融媒记者 王红

古老商都的创新创业步伐有多快?由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撰写的《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排行榜中,郑州市在全省遥遥领先,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均排在榜首,其中,创新环境指标的得分达到100分的满分。无独有偶,在2018年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创孵指数排名,郑州位列第13位。

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郑州这座城市始终洋溢着强烈的创新气息。

2018年9月16日,2018“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月赛决赛现场内气氛炽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比拼和较量,最终有12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入决赛“厮杀”。

与以往不同,自去年起,2018“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实行常态机制,大赛历时一年,每个月都设单项奖项,月度优胜者奖金5万~15万元,年度总决赛还有两次机会,丰厚奖金另设,旨在打造一个属于“郑州品牌”的国际创业赛事平台。

仅以9月月赛为例,共收到来自全国21个省54个地(市)130多个项目报名,更有来自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众多海外项目参赛。项目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科技)、先进制造、材料与能源等多个行业,着力为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郑州牵线搭桥。

而这一大赛,只是郑州市加速创新创业步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郑州始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大幅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人才集聚能力、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郑州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统计显示,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5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2.1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95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8件。今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41596件, 同比增长81%以上;专利授权量14769件,同比增长5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86件,同比增长24.8%。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

“双创”结出累累硕果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一座城市拥有持久竞争力的秘诀是人才。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原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征程中,郑州市将人才引进培育的重点定位在具备海内外创新创业经历、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力,具有国内外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成果的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2015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等“1+7”政策体系,推出独具特色的“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

即用5年左右时间投入40亿元,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七大服务业支柱产业,促进人才流、资金流、项目流、技术流良性互动。

广纳贤士,郑州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为着力打造引才育才的政策优势,从2015年到2017年,郑州市先后实施两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项目235个,支持额度5.8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35人;引进设立了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郑州工作站,郑州市在引进高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在郑州落地,有力促进了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通过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郑州的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加速成长。全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了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面积达58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到209家,总面积突破8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接近10000家,科技创新创业者超过8万人。同时,全市创新引领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认定科技型企业1350家,总数达到324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3家,总数达到856家,占全省的36%;宇通客车、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安图生物等重大产品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大关键技术领跑全国。

“智汇郑州”打造优良“双创”生态链

经过信息发布、项目征集、县区审核推荐、形式审查、技术评审、实地核查等各项程序后,10月19日,市政府研究确定88个支持项目入选第三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其中包括:顶尖人才团队7项,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9项,创新领军人才31项,创业领军人才6项,创新紧缺人才15项,创业紧缺人才10项。

在第三批拟支持的88个项目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36人,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的有22人。统计显示,拟入选的88个项目中,按所属技术领域分类,电子信息28项、生态环境6项、生物医药12项、先进制造16项、现代农业11项、新材料13项、新能源2项。

下一步,郑州聚焦下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手机)、超硬材料等产业稳居国内前列,跨境电商领跑全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蓄势待发。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我市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聚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培育一批居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新兴产业,创造一批引领全国发展趋势的自主创新成果,形成较强的全国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政策先行先试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形成国内一流的政策先行先试区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