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30周1/2018-10/31/10/2018103110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厚积薄发三十年 风鹏正举谱新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厚积薄发三十年 风鹏正举谱新篇
▲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 丁友明 摄
▲众创空间 丁友明 摄

本报记者 黄永东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是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新区1988年启动筹建,到2018年,刚好建区30周年。

从1988年建区3平方公里起步,高新区从无到有,由最初的“秦庄开发区”,从西郊的一片庄稼地、纯农业区,发展到现在,成为一个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35万,下辖5个办事处,拥有各类市场主体33000余家的现代化新城区。

30年巨变有目共睹。2017年,高新区实现GDP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8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7%,财政科技支出7.7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7.6%,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4个,国家级平台1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9.4亿元。

经过高新人30年栉风沐雨、辛勤耕耘,如今的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中部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30年深耕 高新区四大优势凸显

昔日玉米地,今日高科技。深耕科技创新30年,高新区如今已经积累起四大不可复制的优势。

一是高端创新资源汇集。河南省唯一的“双一流”高校郑州大学、有“军中清华”之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一本高校主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辖区集聚了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中国烟草郑州烟草研究院、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等8个部属院所,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41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663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230家。拥有各类金融机构63家,其中,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36家,管理资金总规模超过700亿元。拥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工作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Erwin Neher)工作站和绿色钎焊材料与技术、盾构及掘进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等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驻区院士18人,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22个,市级以上创新杰出人才129个,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人,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密度在中部领先。

二是创新孵化培育体系完善。全区拥有金源、UFO、腾讯、融易等37家众创空间,郑州高新区创业中心、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中原广告产业园等5个国家级综合孵化器,郑州高新企业加速器、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电器产业园、中部软件园等企业加速器和科技产业园区。共同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辖区孵化培育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形成了电子电器产业园等5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孵化培育了汉威电子、光力科技、威科姆等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巨大的公司,带动各类创新资源高频互动。

三是知识产权优势突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件,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半双工通讯收发控制方法及装置、基于北斗卫星的多通道授时拟合方法、刀头毛坯及其合成工艺及其合成磨具及刀头生产方法、驻波约束的大面积硬质合金钎焊方法等12项行业前沿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域、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

四是上市挂牌助推服务体系完备。中原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40家创新类券商及50余家审计、法律机构入驻,汇聚了九鼎投资、深创投、河南投资集团等知名投资机构,已累计助推10余家公司上市,约占河南全省的1/10;助推约70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约占河南全省的1/5。

除此之外,经过多年建设管理,目前高新区城市功能已经相对齐备。辖区内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生活配套服务齐全,中小学教育资源全省领先。目前拥有外国语中学、郑州中学等一批知名中小学,中科院、北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项目,成功获批建设中部唯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

崭新机遇 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自创区,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国家推出的一个战略布局。按照有关文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

2016年4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郑州高新区作为自创区郑州片区的核心区被纳入国家战略。

据悉,全国现在有49个国家级开发区纳入了自创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出,自创区在高技术和高科技产业上要比高新区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国家自创区建设也是面向新时代的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自创区理应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016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示范区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带动郑洛新三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示范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带动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增长10%以上;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以上,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

2016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30条求新务实的先行先试政策。

市政府研究室关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指出,自创区是“一个版本,两个使命,三项任务”。一个版本,国家自创区是国家高新区的2.0版;两个使命,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三项任务,培育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

新时代、新机遇、新使命,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作为郑州片区核心区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四链一城 开启智慧高新建设新征程

2017年,着眼于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历史使命和郑州高新区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责任担当,高新区党政领导班子围绕国家自创区建设发展规划和系列长远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谋划、研究和论证。

2018年1月16日,中共郑州市委高新区工作委员会领导干部(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明确,高新区今后一个时期要聚焦智慧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完善金融链、强化政策链,着力打造更加宜创、宜业、宜居的智慧新城,奋斗目标是建成全国顶尖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树立主攻方向为“聚焦智慧产业”,主要因为高新区发展智慧产业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和较为齐备的产业基础。从产业演进趋势看,智慧产业将是正在全面展开的智慧化时代主导产业,并将逐步上升为领导性产业。高新区要成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带动,用智慧产业服务和带动全市五大战略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未来经济社会需要智慧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方便、想高效、想舒服,这一需求端也决定了发展智慧产业符合趋势潮流。

“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期望通过梳理产业链条,明晰国际国内相关优势科研资源和优势骨干企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智引平台,实现科创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协同。金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于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意义更加重大。必须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企业壮大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链条,所以要“完善金融链”。国家自创区的核心发展优势在于政策的先行先试,高新区要想实现在国家高新区中晋位升级,必须在政策方面有所作为,所以要“强化政策链”。

“四个链条”要发展,还需要一个承载的物理空间,就是城市。高新区想要留住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让他们乐意在此创新创业,必须能够有适合他们的现代化高端生产生活居住社交的环境和平台,让年轻人能够在此成家立业,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自己过得很舒服,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要发展“宜创、宜业、宜居的智慧新城”。

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鲜花和掌声铺就的,而是汗水和努力造就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团结协作,共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新征程!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为2025年建成千亿元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而拼搏奋斗!”这是高新区全体干部面向未来作出的庄严宣誓。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