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原母亲(国画) 张宽武
素鲜毛豆
乔家门的前世与今生
抱怨真无益处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启事
碧云天黄叶地(书法) 窦效民
慎 众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乔家门的前世与今生

♣ 赵成义

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对这条街来说不是夸张,确实是真实的写照。它是当今省会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数十条城市公交线路和长途客运线路从这里经过,街两旁全是装饰讲究、气派大方的大型服装商场——路西坐落着银基商贸城和世贸商城,路东坐落着锦荣商贸城和新近升级改造落成的大观国贸(原为天荣时装城)。不仅如此,连这条街的地下,也是上下两层的地下服装街。讲到这里,想必许多市民都能说出它的名字——乔家门。

乔家门的人气为什么这么旺?有种说法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人”。乔家门是一条南北路,南起陇海路,向北一里多地则分成了两条路——敦睦路和钱塘路。有人说这两条路是乔家门的两条腿,也是它的两块招牌。敦睦寓意厚道和谐,钱塘寓意聚财生财,无怪乎乔家门人财两旺蒸蒸日上。其实,乔家门就是不断发展中的郑州的一个缩影。

乔家门是郑州为数不多的百年老街之一,原名叫南川街,更名源于一位楚商。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湖北商人乔少泉从汉口来郑投资发展。在南川街与西三马路交叉口路西的大槐树下,开办了一家前店后作坊的鞋帽商铺。由于他讲信誉会做生意,产品工艺精湛质量上乘;礼貌待客,对老人孩子特别优待照顾。从而很受周围群众欢迎,很快就声名鹊起传遍郑州。发家后的乔少泉及家人依旧和周围群众和睦相处尊老扶幼,声誉越来越高。附近群众和有关方面为感谢和记住乔家人,便把南川街改名为乔家门街。在1931年绘制的郑州市街图上,已记载为乔家门这个街名并延续至今。

我在乔家门度过了近50个春夏秋冬,直到2002年,政府号召旧城改造,这条街要完全打造成现代化的服装商业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儿时记忆里,乔家门不过是一条七八米宽的小街,与服装相关的商店有两个,一是位于乔家门北段路东设有布衣柜台的百货商店;另一个是乔家门南侧与西三马路交会处的专业布衣店,这个上下两层、规模较大的布衣店叫什么名字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该店的结算及运作方式至今记忆犹新。布衣店里,南侧是一溜柜台,柜台对面中央有一个高起的吧台,吧台与各个柜台上面都有一条细铁丝。售货员接过顾客的钱和布票后,连同记有布料价格、尺寸的纸条一起夹进铁丝上的铁夹,然后用尺子把铁夹推向吧台。吧台上的收银员结算完毕后,用手一送,铁夹便顺铁丝滑回原处。

乔家门与郑州火车站近在咫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一直是商家看重之地。20世纪60年代,这里就是省会为数不多的有邮局、银行、大型商店、饭店的街道之一。市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土产公司等均在乔家门设有商场门市。省会著名的老字号副食品商行“鸿兴源”也在这条街上设有分号。“鸿兴源”的糕点和酱菜久负盛名,生产的芙蓉糕、重阳糕、鸡蛋糕、青红丝月饼、三刀等糕点很有特色,来郑的外地人常常将其作为特产往回捎带。附近还有当时省会颇有名气的“雪园”和“杏花村”饭店,前者的豫菜如鲤鱼焙面,后者的甜食如开花馍等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只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乔家门沿街更多的是诸如糖烟酒、小百货、理发店、白铁社、修车铺、棉花加工点、废品回收站等杂货门市,与现在相比显得很零乱,不规整不专业不大气不上档次。

20世纪90年代以前,乔家门的最高建筑是80年代建造的主体为7层的郑磁宾馆。如今郑磁宾馆作为这条街上唯一保留下来的老建筑,早已被新建的商厦和耀眼的广告宣传牌所掩盖,不仔细看找都找不到。我家的老宅就在郑磁宾馆旁边,每每经过那里,我都要停一停、看一看,常常感慨——乔家门的变化太大了,郑州的变化太大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