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苍崖翠石烟云生(国画) 田占峰
山沟路的变迁
致荥阳
被“偷走”的鲜花
王文治《论书》绝句(书法) 韩湘人
《中华圣人》 诠释中华文化名人独特魅力
从寒露到霜降
自由憧憬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山沟路的变迁

♣ 郜泉州

我的家乡在巩义市嵩山脚下山沟里的一座小山村,山村农民的生活变化,完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其中路见证了变迁。拿村民的话说是“穷也得益于山路,富也得益于山路”,路,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

上世纪60年代,山村到乡政府中心,仅有一条小路,还是河道,曲曲弯弯,行程十五里。拿老百姓的顺口溜作证:曲曲曲,弯弯弯,蚯蚓小道通乡间,直看不过五六里,走着还得老半天。左一沟,右一弯,三二里有十八弯,半天走到乡政府,九九八十一道弯。

记得那年秋天,秋雨连绵不断,村里7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张大爷突然患病,村医疗所医生诊断后,急忙叫转往乡医院。乡亲们连忙绑了一副四人抬的简易担架,16个人轮换着抬,往乡医院里送。由于道路狭窄坑洼不平,曲里拐弯一步三滑,15里路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刚走到乡医院门口,张大爷便停止了呼吸。医生们回天无术,惋惜地说,要是早来半个小时,张大爷就有救了,由于道路难走,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

当时我上小学,耳闻目睹到这个事情,心里酸楚楚的。联系张大爷的去世原因,以小学生读者的身份写了一篇百字新闻《我村公路何时通》寄给了报社。文章修改刊登后,受到县乡政府的重视,当时县乡政府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动员上下力量,把村里通往乡里的道路加宽修通,和县里的大道连通了。村里接连买起了拖拉机、汽车,山村里的瓜果编织品运到了山外,换回了村民所需的物品。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公路在河道里,晴天路好走,一遇雨汛天气,河水不断暴涨,土路冲毁,人车行走困难,一不小心跌倒就是满身泥。汽车开过时,司机因为颠簸而叫苦连天,行人被车辆溅得一身变了颜色,却又无可奈何,况且车陷泥坑里的事故接连不断。 雨过天晴,村民便全体出动去修公路,汛期要修好多次,农民诙谐地说:“每逢下雨路冲断,常常修路汗不干,霹雳一声龙王到,哗啦一下全冲完。天晴还得流汗干,不干行路实在难,啥时能变柏油路,磕头作揖俺都干。”

上世纪90年代,县乡派出勘探队,在山半坡上规划出一条通往乡政府的宽广道路,修成后又铺上了水泥,路面的平整、光滑令人惊叹,结实平坦,风雨无阻。山上道路也纵横交错,丰富的山货、铝矿石、铁矿石、煤炭、石料、水泥料石等被开采出来,大车小车拖拉机高兴地日夜欢叫不停,满载货物运往山外,黑夜里,高山顶上来往运输的汽车灯,像天上银河里的明星,美丽极了。村民富了,钱袋鼓了,粮仓满了,家家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据不完全统计,仅村里大小汽车就有数百辆,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

近几年,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村的改革,农村实现机械化,村村通道路延伸到村组通。在农田改造中,村里水泥路一直连通到田间,农村的路变得四通八达。田地边上的小拖拉机路改成大型机械能过的大路,让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秸秆还田机能上田地奔驰。农民种田实现了机械化,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也因此尝到了修路的甜头。农村道路变化改变了一切,村容村貌变了、村民的生活变了。家乡的路,像万花筒似的变幻着,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是乡村发展的重点,是美丽乡村的亮点,是城市生活的起点,也是国家兴盛的标志,它终究会成为融合城市发展史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