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人被童年所塑造,人也注定向着童年争辩、反抗和逃逸,人渴望与他的童年和解,所以人需要访问童年,在记忆、修复和创造中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我们都是从儿童而来。但是,我们经常会忘记童年时的梦想与感受,忘记自己只是昔日的儿童。让我们重新回到儿童,进行一次童心之旅,在与童年的对话中找回初心,发现我们真实的自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泽和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谈论的,正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创作的《访问童年》。日前,记者通过出版社对作者进行了采访。 2016年年底,殷健灵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一封“重返童年”邀请书,邀请有倾诉愿望的读者讲述自己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这封邀请书拉开了作家“访问童年”的序幕,此后一年中,《访问童年》系列陆续在《上海文学》杂志刊出,受访者从1922年的老人,到2005年的青少年,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百年的时代变迁,而更让殷健灵感兴趣的,是不同时代和地域里孩子的心灵和感情。 在殷健灵看来,“访问童年”其实是访问一个人的精神故乡。这不仅是因为童年决定一生,更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人的一生看似是走向遥远的终点,本质上却是迈向生命的原点。对每位受访者,殷健灵力图做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语言:“尽量保持26个故事的原生态,没有掺入想象和创造,我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整理者和提炼者。” 《访问童年》中呈现的童年,千差万别,却异曲同工;它们幽微渺小,却丰富而广袤。这些童年故事颠覆了人们的一个基本认知,童年不仅纯真无瑕,混沌无知,童年同样敏感脆弱、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童年独立生长,可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的裹挟和影响。倘若人生犹如危崖上的一棵树,童年便是根,在夹缝中求生存,靠着露水、阳光以及自身的力量长成枝繁叶茂。 殷健灵强调,这本书不是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她在访问和写作的过程中,始终考虑的仍是“文学”二字。文学关注的自然是永恒的人性,是人的情感和心灵。因此,她只选取来自真实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故事。“我们将从别人的故事里读到自己,那里有人生的源头,那里也有重新出发的路标。我的采访也不是为了内容的猎奇,而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写,我关注的是文学性的一面。” 阅读和写作的历史越长,殷健灵越相信童年对于一个人的特殊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能把成年后的一切都归因于童年。但童年,一定会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浓重的人生底色。”殷健灵希望告诉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遗憾,倘若一味怀着弥补心,让孩子在成长中去补偿自己的童年缺憾,并不明智,很可能走入另一种极端。 “我认为大人对孩子最高级的给予,还需要一种智慧。我们在一生的成长里,都在慢慢‘悟’,慢慢‘开化’。《访问童年》这本书所提供的,只是让人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渠道,我们可以从中读到自己,并尽力给予孩子们在未来人生路上拥有披荆斩棘的谋略和勇气。”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