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秋山鸣泉(国画) 朱坤芳
日新月异的娱乐生活
地铁里的文化
童年的豆腐作坊
甜蜜蜜(摄影) 周文静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启事
小声说话的人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日新月异的娱乐生活

♣荆建利

我刚记事的时候,大姑拉着我去村里的寨沟里看舞狮表演。那时乡民农闲也没什么娱乐项目,遇到这样的大型娱乐活动,自然是人山人海,三里五村的人都到那里凑热闹。不光寨沟里,寨沿上也集满了人群。甚至农户家的墙头上、树杈上都是小孩子居高观看。

村里偶尔会组织大家去城里看电影,只要一有消息,立刻就会被传播得沸沸扬扬的。我记得有一次大队组织群众去城里看戏。村东头停着解放车,车上人站得满满的。爸爸妈妈都在里面,大家一个个兴高采烈。由于人多,小孩子不让去,我急得哭着看汽车跑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晚上时常放电影。那时候路上没有路灯。大街小巷都是土路,要是下过雨后,到处都是泥泞,然而看电影的人依然人山人海。孩子们为了看电影,天不黑就去抢占位置。要是来得晚了,后面的人站在凳子上,寻遍各个角落,也别想看到银幕上的画面。那时年龄小,看过《画皮》后,吓得夜里不敢出门。

大概是1983年,叔叔家盖了新房,还买了一台“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我们姐妹几个总是跑他家看电视。我记忆中最早看到的电视剧是《虾球传》,主题曲至今感染着我。那时谁家要是有个电视机,总是爱显摆,把电视机放在院落里。偌大一个村,村东的跑村西来看《霍元甲》《陈真》《万水千山总是情》。我家还没有电视,我和家里人一起听广播《岳飞传》《杨家将》,还听邓丽君、张明敏等歌星的流行歌曲,特别有滋有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走在城里闹市区,总能听到录像厅音响放得山响,只要花点钱就可以进去一饱眼福。那时的录像都是录像带,画面浑浊,有的甚至还有雪花,即便那样还是围满了观众。随着港台片、武侠片的播映,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租书屋。金庸、梁羽生、古龙、琼瑶、岑凯伦等通俗娱乐小说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中晚期,我去高中同学家玩,发现他家有台式VCD播放器。那一张张光盘有电影有歌曲。只要连上电视机,就可以看电影,还可以拿着话筒看着歌词听着伴奏唱歌呢。我羡慕得不得了。

90年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哥一下买了两台肩扛的摄像机,还是日本知名品牌。我们白天给人家婚礼录像,晚上回来制作,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婚礼录像很火爆,人人可以“上电视”当主角。有的乡民还以为我们是电视台下来的呢。为了做好生意,我们还去科技市场买电脑学习非线性视频编辑。影视制作、光盘刻录、封面包装一直不断努力改进,做到精益求精。我们的客户不光有农村的,还有城里甚至外市县的。这一时期大街小巷出现了一些光盘出租屋,有的在店里还可以观看,一人一机,互相隔断。戴上耳机,欣赏自己想看的节目,互不影响。

进入2000年后,黑白电视基本退出市场,大屏幕彩电已经普及。不过那时的电视和电脑一样很笨重。随身听、录音机、录像机、VCD、DVD、多媒体电脑陆续进入几乎每一个老百姓家庭。一天侄子拿着一个比手表大点的东西给我看,原来是MP4。我一下子稀罕得不得了。打开以后可以看视频、听音乐、看图片、看书籍、看视频,而且还可以拍照。那时街上经常看到时尚女孩脖子上挂着MP3或者MP4、MP5,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时我也很潮流,买了一个80G硬盘MP4播放器,后来还买了数码相机、掌上DV、笔记本电脑。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网吧,生意火爆,城中村、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挤满了玩游戏、看视频、网络聊天的人。

2010年后,我这个视频迷,不但买过移动手持电视,还买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只要装上内存卡,既可以通信,也可以娱乐。那时的通信设备经过座机电话、大哥大、数字中文寻呼机、直板、翻盖手机后,和移动视频设备完美结合起来。上网资费不断降低,网速不断加速,随便搜、随便看、随时看。尤其2015年以后,都市村庄改造回迁,生活一下子宽裕了。在新居客厅里,70英寸的彩电,还是知名品牌的。各个房间里都有大小不等的平板互联网电视。网上资源海量,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台式电脑、笔记本全部换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一样不少。投影、VR眼镜通通都有。

改革开放40年,我家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随时发生着变化,而且如此巨大,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