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3版:要闻国内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2018年12月8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5次发射,2018年的第13次发射,也是其第5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 此前,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送入预定轨道,可以称得上是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 连战连捷:再次刷新我国单一运载火箭年度发射纪录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种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组成,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度、高密度发射的主力,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也被授予了“金牌火箭”的荣誉。 从2007年到2018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先后进行了5次探月工程发射任务,将两颗嫦娥卫星、一颗再入返回飞行器、两颗嫦娥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再次刷新了我国单一运载火箭年度发射纪录。 65项技术状态改进:“金牌火箭”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在前四次发射任务中,长三甲系列火箭已经展现了探月工程任务所需的各种“本领”,但研制队伍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以“严慎细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工作。 为不断提高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和设计可靠性,提高可靠性的设计改进工作始终没有停止,与发射嫦娥三号时的状态相比,执行此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共进行了65项技术状态改进,其中有60项已在其他任务中予以飞行验证。 准时发射、精确入轨:技术创新为嫦娥保驾护航 为充分利用嫦娥四号任务两天内多窗口的发射机会,降低发射实施风险,火箭系统开展了“低温加注后推迟24小时发射”的技术创新,在火箭完成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加注后,保持连接器不脱落状态下,可以推迟24小时发射。通过此项技术创新,火箭在低温加注后可以适应2天内多个发射窗口的发射要求。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如果把低温加注作为火箭系统准备就绪的标志,那么采用这一技术后,准备就绪的状态可以延长24小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火箭对任务的适应能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为了满足嫦娥四号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入轨精度要求,长三乙火箭研制人员通过产品优选、算法优化等多项措施,使嫦娥四号探测器设计入轨精度进一步提升,较嫦娥三号任务设计入轨精度提升了30%以上,圆满地完成了护送嫦娥奔月的使命。 据新华社西昌12月8日电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