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今非昔比话搬家
晴窗画出横斜影(书法) 窦效民
执子之手
庄子的清净
观书有感(国画) 邢玉强
《诗外文章: 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期盼一场大雪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今非昔比话搬家

♣ 刘传俊

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衣、食、住、行诸项中,“住”当为首选。有了住处,就有了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每当踏进宽敞明亮、夏凉冬暖的住房门槛,整个身心犹如航船经过大海波滚浪涌的颠簸驶进了宁静的港湾。在过往的岁月里,我曾先后数次搬家,一次比一次环境优越。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益处,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满足了我的住房所需。

1978年春,我乘上了共和国中断了多年的高考制度重新回复的列车,告别了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三年的生活,沐浴着习习春风,迎着初升的朝阳,远走他乡重又坐在教室里读书。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首先面临的就是住房问题。起初,我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的同事合住一间宿舍。不久,面临结婚成家,因无住房可住,我夜不成寐。好在岳父母开明接纳我,他们那里成了我临时的“家”。单位与岳父母家相距10多里地,由于当时条件受限交通不畅,每日往返多有不便。所幸一年后,费尽周折,我“分”到了一间上世纪50年代末建的且几易其手、中间打了隔断的18平方米的平房,外加一个约六平方米的厨房。尽管如此,我仍兴奋异常,因我终于有“窝”了。

这片房舍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中间有条道路,道路两端各有十多排组成,每排住十多户人家,大多都是每户一间房,水管和厕所为公用。我住的这排因有人抬高门口路面,你攀我比,久之,形成了外高内低的格局。每年夏季入伏时,屋内地面上的水珠清晰可见。家里的大衣柜底层曾被湿气潮得变霉变黑,我不得不用一落地电扇往里面吹风。若遇暴雨天气,稍不留心,雨水就会灌进屋内。一年暑假,我回老家探亲,回来听说那次下雨,雨水流进了屋里,天晴时,帮我看管门户的邻居将我的棉靴和书籍拿到室外晾晒。有次下雨,我爬上房顶用油毛毡遮盖,被雨淋得病了好几天。观察仔细的女儿,将这一幕写进了作文《我家的平房》里。一年春天,我借机做了两个长沙发,房间隔断外除放一书柜,任凭怎么摆布也容不下两个沙发同时平放,只好在墙角竖立一个。平放的白天当座位,晚上就是我的床铺。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上小学的女儿帮我在房顶铲雪,小手被墙头上的碎玻璃扎破鲜血滴落在雪上……冬天,在屋内放一个煤球炉,又是烧水做饭又是取暖。平房,成了两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女儿慢慢长大,需要一个学习空间。改变居住条件是我的期盼。几年后,机遇光顾了我。妻子所在单位建房,我们“分”到了一套70余平方米的楼房。彩电、冰箱、席梦思床、满墙落地窗帘等时尚物品一应俱全。同时,我也告别了睡沙发的日子。但冬天取暖,靠的是妻子单位自建的烧散煤的锅炉,风吹尘落,灰色的褐色的煤尘落得平房顶和路面到处都是。

在这套楼房里生活了数年,眼看左邻要搬新房了,我不免又动了心。何时才能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宽大的房子呢?我翘首盼望,拭目以待。2004年,我所在单位集资兴建住宅楼。我如意住上了一套135平方米三室两厅两卫且层次适宜的楼房。每个房间装上了分体空调,大客厅配备上了柜机空调。住在如此宽敞舒适的楼房里,我窃喜了好长时间。更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常年与书报结缘的我来说,有了一个明亮宽敞的书房,心里比喝蜜还甜。两个大书柜被我多年积攒的各类书籍装得满满当当。朋友来聚,我们在这里品茗聊天,话今谈古。闲暇,我静静地坐在书房内或看书或写作,思考人生的来龙去脉,品味翻天覆地的生活今昔。

起初刚工作时住过的那片平房,还有岳父母家那一溜青砖老房,早已高楼林立,花团锦簇,难觅当年清贫寒碜踪迹了。工作在城市靠工资生活的我,40年来,经历了数次搬家的操劳忙碌,但一次比一次兴致盎然。就连养育我农村的那个“家”,也由原先的茅草房到瓦房再到像城市人居住的卧室、客厅、厨房、厕所合理分设的单元房,院内外还栽种着桂花树、大叶女贞、玉兰树等景观植物。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幸福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变了,真的变样了!我家住房的变迁史,不正是改革开放40来,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给民众带来的富足安逸的一个缩影吗?

知足知乐知福,我感恩生活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新时代,因我听到了万众携手砥砺向前的强大声音,看到了共筑中国梦的绚丽多姿的画卷正在向世人徐徐展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