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从“票”到“网”的购物变迁
书卷多情似故人(书法) 熊君祥
禅意·莲无色
大漠驼铃(摄影) 孙建辉
《父母最艰巨的工作》帮助家庭迎接前所未遇的挑战
人生如棋
墨 梅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票”到“网”的购物变迁

♣ 阿 若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只有过年才会有好吃的,还会有新衣服穿。母亲却常常为此犯愁。家中儿女多,每人做一件新衣服,那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经常是看谁的衣服破旧就给谁做,谁年纪小就照顾谁。那时候,姐们的新衣服穿着过二三年是很常见的事情。当时有一句话就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到了腊月,母亲就开始置办年货。上街前,母亲打开带锁的抽屉,从里面拿出钱,大多是一些一元、贰元、五元的纸钞,当然还有一些十元的的纸钞,但数量不会很多。她还会在抽屉最里面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纸票——布票,有一市尺、贰市尺的不等。那时,一人一年只有三尺布票,全家人加起来,只能做一个人的新衣服,家里其他人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有时为了做两套新衣服,还得跟关系好的邻居家商量着借点布票,待到来年才能还上。

我喜欢跟着母亲去上街,热闹的县城里充满了各种诱惑。亦步亦趋地跟在母亲身后,风风火火地进了县城。路过粮店时,看见排着长长的队伍。后来我才明白,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实行“统购统销”,什么物品都得凭票购买才行。买粮要粮票,买烟要烟票,买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可以说是“无票寸步难行”。粮票更是贵重,被人们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几天后,一件崭新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可姐妹们却没有穿上新衣服。那时条件太困难了,母亲后来每每说起总觉得歉疚。

票证经济受到冷落是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那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的头脑也活泛起来,有人尝试着变换农产品——隔壁的周幺叔是个种菜能手,他的地里总是长满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辣椒、紫盈盈的茄子等,让人羡慕不已。隔三岔五,周幺叔就会起个大早,赶到地里,挑选一些鲜嫩肥美的蔬菜择好洗净,用筐装好码齐,担到三里外的集镇上去卖。每次卖完菜回来,周幺叔爷都会乐得合不拢嘴,不仅买一些肉回来打牙祭,还会买一点点稀罕的小糖果,分散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吃。吃到糖果的小孩甭提有多高兴了。受他的影响,村里其他人也纷纷做起了小生意。母亲也把家里的鸡蛋拿去卖了,换回日常生活需要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刚开始偷偷摸摸,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小打小闹,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卖菜的集镇,不到一年就占满了半条街,那个热闹劲儿,就像过年。个体经济的时代来临,昭示着“凭票购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星期天到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上世纪90年代郑州商贸大战一句响亮的口号,突然响彻中原上空。人们手头有钱了,开始注重生活和消费了,高兴买啥就买啥,想在哪家买就在哪家买,商场之间由此开始“明争暗斗”。那时的亚细亚是全国商业的旗帜。太阳升到九点钟的位置时,亚细亚商场开门了,久聚在门口,被一系列仪式搞得激动不已的人们,开始涌进商场大门。这是第一个有花草开放,有流水瀑布,有琴台和乐师歌手向你示好的商场。顾客们小心翼翼首次踏上了自动扶梯,电梯小姐温暖的双手马上扶了过来,一种美好的情感,开始改变通常冷冰冰的钱货易手的过程。

时至今日,人人手头都捏着一部智能手机,娱乐、导航、购物、转钱、交水费、交电费等,几乎无所不能。饿了,点开手机“美团”,热腾腾的可口饭菜一会儿就到眼前了。一机在手,进网店浏览,商品信息应有尽有。选好后下单,填上收货地址,支付款项。妥了,你就在家等着收东西吧,当然你还可以查阅物品流通信息,到哪儿了,什么时候到?都一目了然。生活所需用品,可以说“一网打尽”。

母亲不会网上购物,遇到市场上难买的物品,就叫妻在网上帮她买。每每物流送货上门,母亲都很感慨,顾自嘀咕道:“这网上啥都有,后面得开多少家商店呀!”

想想以前“凭票购买”的辛酸,看看如今的网上购物送货上门的便捷,幸福感油然而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供应不足到商品极大丰富,从“一票难求”到“一网打尽”,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