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家房子的高度
身外浮云何足论(书法) 张晓林
碧涧羹
童话一样的人间
兰花(国画) 陈子林
《领导者习惯》让你真正成为强有力的领导者
初雪·邂逅了谁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家房子的高度

♣ 叶剑秀

我家在豫西南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家里和村里大多数家庭一样贫穷,吃住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温饱问题好转起来,一家八口仍然居住在三间低矮的土墙瓦房,夏秋两季容易对付,冬春两季只能拥挤蜗居。我是1983年秋天结的婚,婚后占据一间,婚房欢悦的气息还没散尽,初冬的寒意已经逼上门来,全家居住的窘迫,令人无可奈何。那时我和妻子同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面对家庭的境况,只好带上婚床和被褥搬到学校办公室安家。

随着女儿的出生,欢乐和清苦相伴而生。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了我们心中的希冀与向往。

一年后,村里批下来宅基地,我在那一片空地上不知转悠了多少次,脑海里一遍遍描绘着建造新房的宏伟蓝图,兴叹中清醒地明白,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梦想。

那年春天,在那片属于自家的宅基地上,我坐在夕阳里,望着别人家的新房茫然怅叹。我的记忆永远不会忘怀那个明媚的春天,枯树新芽的盎然生机,仿佛开启着暖意佛面的希望之门。

善良的邻家大叔对我说,地闲着可惜。修房盖屋不容易,实在盖不起,慢慢来,先买些石头把根基扎起来,总有盖起的时候。

那时候常有邻村的驴车到我村卖石头,一车两元左右。我在学校忙,左邻右舍的大叔大爷就帮我买石头,给人家搞价、垫钱、卸车,而后给我报个数,我从微薄的补贴里挤出钱来,不定期还上。扎根基的时候,村里的能工巧匠都来帮忙,妻子忙前忙后地送茶送水,所有的乡邻情谊就盛放在几顿粗茶淡饭里。

喜悦还在脸上挂着,本想喘口气了,村口偶遇邻家大哥,再次把我的激情煽燃。他诚恳地对我说,我在窑场里存有烧成的青砖,你就拉回来用吧,啥时候手头宽裕了再给我钱。记得当时我没说一句感谢的话,只是眼里有些潮湿。我去找村里唯一一辆跑运输的四轮拖拉机,司机是我同龄的伙伴儿,他爽快地说,这事包在我身上,你别管了,我加空拉。后来我真的没再管,他不定时地一车一车拉回来了,装卸全包了。当我问及多少工钱时,他明显有些恼火,呛白我一阵儿,驾车咚咚地离去。我望着他颠簸起伏的背影,心里牢固着地基般的情谊,直到今生今世。

一个月后,又一个发小到学校看我。他从部队复员后,在外给别人开货车。交谈中,他提议既然砖都拉回来了,不如找人垒砌起来,再去买楼板,楼板架上去房子就像回事了,以后再说封顶、粉刷。这两天不忙,我去给老板求个情,负责给拉回来。我领会他的好意,可钱在哪里啊,出去买楼板是不能赊欠的呀。

为了节省拉运楼板的费用,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居然答应了。第二天他真的开着货车回来了。我有些懵,因为手里没有一文钱,现在想起来简直是件荒诞的奇谈。我没有退路了,只得硬着头皮走向了村街,挨门挨户去讨借。一个小时后,我手里攥着足够一车楼板的钱,仰天泪流。

盖房需要两车楼板。我只能先去拉一车,另一车的费用只有靠妻子在家继续去奔波讨借。等我们从十公里开外拉回第一车楼板,妻子居然借够了第二车的钱。我看着披头散发的妻子,咬了咬唇齿,背身踏上货车而去。

砌墙依然是请来村里人帮忙,一切还算顺利。几天过后,当最后一块楼板压上房顶,憔悴的妻子眼里涌满了泪花。

1986年夏天,我家盖起了村里最高的新房。

以后的日子,面对欠下的累累债务,我和妻子简朴到衣不更新的境地,更心酸的是年幼的孩子也跟着遭罪,回想起来也算终生痛心的亏欠。

改革开放的春风愈来愈加强劲,时光在美好的音符里跳荡,乡村的光景日新月异。1989年我离开村小到县城工作,妻子仍在那里教书,日子开始流光溢彩。妻子在1995年转为正式教师,我的工作和事业也稳步上升,我家的光景和许多家庭一样早已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流转到2005年,辛劳一生的父母已经年迈,让他们幸福安居,成为我们极为牵念的事。我和妻子商议,决定再建一所房舍,让父母住进我们原来的院落。因为我的故土情结浓重,喜欢散淡的田园生活,就放弃在县城买房的计划,在老家租来一片空地建房。

这次建房的过程,说来似乎是件轻松愉快的往事。从夯实地基到垒墙封顶,全部承包给了本村建筑队,我们只负责提供水泥、钢筋、河沙等原料。我因工作繁忙,凡事都由妻子经管。需用的原料,妻子只用手机联系,货到付款,只要不误施工就行了。2007年,我家的二层楼房竣工,实用面积四百余平方米,也算是宽敞气派了。乔迁新居之时,正值奥运的礼花举国绽放之际。

拥有居家住房,早已梦圆,追逐新的梦想又在酝酿诞生。今年中秋,儿女们回来团聚,花好月圆的夜晚,话题再次议到房子。儿女们的意思很明确,有必要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以后团聚时在县城方便一些。几十万买套房子的重大议题,仿佛是在讨论买衣买菜的小事,一阵欢笑过后,居然达成一致意见。女儿说可以先予以首付,分期还贷,儿子说他已看好一座花园式的房子,八楼电梯房,适合我家居住。第二天,他们便驾车匆匆奔往县城。

我家从第一次建房的艰难困苦,到第二次建房的轻松应对,再到闲聊中的购置新房,是一次质的飞跃。回想起来,感慨颇多,不是天在变,也不是人在变,而是国在变,国之强盛,民之富裕,才能打牢根基,不断攀升新的高度。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