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家房子的高度
身外浮云何足论(书法) 张晓林
碧涧羹
童话一样的人间
兰花(国画) 陈子林
《领导者习惯》让你真正成为强有力的领导者
初雪·邂逅了谁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碧涧羹

♣ 张富国

文化人惺惺相惜,大多抱宝怀珍使然。比如盛唐郑虔三绝,赞誉人善画山水,或者诗、书、画三者皆精妙。郑虔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盛赞他“文传天下口”。

杜甫和郑虔,一个巩义人,一个荥阳人,是近在咫尺的中原老乡。杜甫在长安结识年长20岁的郑虔,推心置腹,聊解愤懑,交情至深。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中,他写道: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鲥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至交聚会,选择吃什么很重要。享用碧涧羹,倒是两位至交的心服首肯。

古时学宫有泮水。学子入学,可以采水中的芹菜食用,所以,入学别称“采芹”,也指考中秀才。这芹,暗香袭人,学之德,亦谐音勤,学之品,契合学人之谓!

有人试着烹制碧涧羹,取溪边出生的水芹嫩叶,做锅加油烧热,以葱花炝锅,加芹叶姜末,稍微翻炒,注入清水,添油盐烧开,视之清碧可怜。无法识得此味唐时的雅致,但杜甫的人生,大多由饥寒交迫写就,唇齿的寒酸,哪能拦不住碧涧羹的香味与风姿?如此渗透灵魂,穿越时空。这种清雅的山林气,绝非炫耀,而是上苍的赐予!

古人诗文风雅,呼之碧涧羹,足见古人斯文风雅。这名字,妙不可寻。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专门介绍了碧涧羹,他惊诧:芹菜这种习以为常的菜蔬,杜甫怎么会乐此不疲,大加赞赏呢?

远古的羹,大多是带汁的肉,中古以后,是黏稠的浓汤。况且,这羹难做,故有和羹之美的说法。古人用盐梅调羹,盐咸梅酸,用量适当,就成了和羹,利于下饭,自然是达官贵人的尤物。这些自然影响了中原人饮食习惯。比如糊食,多勾芡下糊,黏稠,讲究厚实。碧涧羹,清碧透彻,梗叶分明,汤菜交融,历历在目。楚楚可怜,自然是清新一族。况且,蔬菜羹的登临,清爽代替了荤腥,留下了恒久,给胃口带来了一个新世界:人们更习惯于大自然的馈赠,食物品种日渐繁多,人们更愿意注重营养,讲究式样。碧涧羹,或许正好映衬了这种繁荣!

杜甫爱草堂,结草为庐,求的是清静,芹菜,他更是乐此不疲:“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敲破栗子皮,取白色的栗子蒸食,就着草堂檐下自种的芹菜羹,驱逐鄙俗,自取清香,不也是一种操守吗?

碧涧羹的风雅,一名可鉴,如蛹化蝶,没有比这更信达更雅妙的了!芹菜的全身散发着特异的芳香!大宋时的文人们,挚爱有加。诗人高观国钟情于清露微凝时的芹菜,碧绿如玉,清香阵阵,“碧涧一杯羹,夜韭无人剪”!那位名噪一时的苏痒,“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厌倦了隐居,渴望回归,济世救国,“不肯侯家五鼎,碧涧一杯羹”,富贵人家的排场桌面,由他们去吧,我只爱这碧涧羹。明诗人高长洲有“饭煮忆青泥,羹饮思碧涧”,这是何等的高远清雅。袅袅炊烟里,碧涧羹绵绵不绝的清香,如此倔强地浸入灵魂,与大地的稳重、蓝天的悠扬同在!

俗话说,“人过四十莫少芹”。野人献芹,固然鄙陋,其美意却如楚葵暖阳,丹心可昭。其实,家中若有贵客,不妨效法先人,净手烹调,满意奉献,又何尝不是文人雅行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