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秦华 周甬 文/图 12月的北京,寒冷刺骨,中国国家博物馆却每天都涌动着股股暖流——这里每天都会迎来5万人次左右的观众,16日当日的现场观众达60223人次,刷新了国家博物馆单日参观人数纪录。观众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赶来,冒着严寒、排着长龙,只为第一时间一睹“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芳容。观众们对于展览的热情,令人感动,他们对于展览中的“河南元素”的关注,更是让人倍感温暖。 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记者留意到一位先生正对着一件航天展品速写,短短几分钟,一幅画作就完成了。 “我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画一些速写作品作为纪念。‘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中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为它们每一个都画一幅速写,这会是非常珍贵的记忆和留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先生是山西阳泉市政协十届常委、高级工程师王雨生,他告诉记者,现场展品多得难以数计,但陈展结构却十分清晰,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 谈到展览中的“河南元素”,王雨生也颇为感慨:“参展过程中,我看到不少‘河南印记’,现代化的郑州东站、焦裕禄精神相关内容、郑州老年人的快乐生活……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王雨生说,他在煤矿工作多年,很早就知道中国工人运动在郑州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二七精神也在煤矿产业工人中影响深远,他曾为二七纪念塔等画过速写,退休后还专程到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给我们树立了钢铁般的榜样,焦裕禄精神是河南贡献给全国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一对来自河南的特殊母子,母亲坐着轮椅,儿子轻轻地推着轮椅,陪伴母亲走过每一个展区。“妈,你看,这是中欧班列线路图沙盘,可以清楚地看到家乡‘郑州’的标识”“儿子,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可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三大件’,还有这些搪瓷杯、票证,都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物件”……两人兴致勃勃地观看展览,互为“老师和解说员”,场面温馨而感人。 “河南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每次去河南都能看到河南的新变化”“我专程从河南赶来参观展览,展览中的许多‘河南元素’让人倍感亲切”“在‘大美中国’影像长廊中看到了‘中部崛起之郑州东站’的视频资料,我决定去郑州东站‘打卡’”……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观众,有年事已高的耄耋老人,有牙牙学语的孩子,也有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每个人都怀着对改革开放40年的心得体会,在参厅里仔细观看、驻足沉思、依依不舍地拍照留念,不少老年参观者看到触动心灵的展品,激动得泪流满面。而来自“老家河南”的独特印记,更是实力“吸粉”无数。 改革开放洪流奔涌40年。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为这奔腾不息的伟大变革振奋不已,每一个参观者,都在展览中回忆起我们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激荡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豪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