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衣食唱响变奏曲 上一版3  4下一版
衣食唱响变奏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衣食唱响变奏曲
孩子们从小就是“美食家”
餐饮服务中西合璧博采众长
服装文化节秀出时尚风姿
各大商场衣饰琳琅满目

家里衣柜被款式新颖的四季服装塞得满满当当,早已从单调的“黑、蓝、灰”变成“七彩虹”;昔日金贵的白面馒头如今成了普通主食;吃顿“洋快餐”从“奢侈消费”变成了日常消费……改革开放40年来,绿城市民吃穿的变化,见证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折射出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速发展,勾勒出幸福生活的精彩素描。

百姓餐桌上的时代印记

轻扫二维码不仅可查询蔬菜、肉品的产地信息,还可实现在线购物;营业大厅冬暖夏凉,一铺一景的设计风格充满浓郁的田园丰收气息……昨日,家住锦绣山河小区的市民徐芳走进家门口的农贸市场,感觉像进了大超市。她兴奋地说:“菜市场和百姓生活紧密相连,这里不光有蔬菜、肉品、海鲜、粮油,还有鲜花、熟食、日用品,简直是要啥有啥啊!”

从上世纪70年代搬到郑州,72岁的徐芳已在郑州生活了40多年,亲眼见证了百姓餐桌的变化。“在物资匮乏年代,俺全家人都是凭粮本和粮票买粮食,经常是蒸一锅馍赶快放在篮子里,吊在房屋高处,天天精打细算地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粮食和副食品越来越丰富,凭票供应制度取消了,农贸市场卖的蔬菜、粮油、肉蛋、水果货品充足,品种越来越多,大家想吃啥就能买到啥。现在,反而是粗粮做的馒头比白面馍贵,证明大家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出健康!”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市民刘沛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一到冬天,他就要和爸爸一起去买白菜、萝卜、土豆等冬季储存菜,家里大白菜、萝卜经常摆满一地,整个漫长的冬天就吃这几样菜。而现在逛菜市场,好多进口蔬菜都叫不出名字,可以说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80后”市民王婷说:“我上小学时看到街上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店,感觉好‘高大上’啊,都是逢年过节才敢向父母要求去吃上一顿,现在这些店成了随时可吃的日常消费场所,这些变化充分说明郑州市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据市商务局商贸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郑州市区集贸市场成交额超过10亿元,比1979年增长43.25倍,比1985年增长15.5倍。当时全市已形成百货、纺织品、粮油、建材、旧货、服装等20余个专业市场。到2000年末,郑州拥有各类商品批发交易市场203个,市场发展中心22个;市区商业、餐饮、服务业网点11万多个,从业人员25万多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10.5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副食品市场发展尤为迅速,商品丰富,市场繁荣。据统计,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5.6亿元,比1990年的47.4亿元增长7.3倍,年均递增21.98%。

来自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河南餐饮业去年营业收入达2700亿元,预计今年这一指标将突破3000亿元,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百姓的餐饮消费需求在不断提档升级,用于饮食方面的家庭支出在不断增加。

服饰弹出缤纷变奏曲

服装是一个时代变迁的重要风向标。如果时光倒回到40年前,放眼郑州大街小巷,满是“黑、蓝、灰、褐”工装、制服组成的灰暗色调。当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中原大地,随着人们思想逐步解放,身上所穿的服饰也更加多彩多姿。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一年四季就几件衣服,到款式多种多样,从清一色“蓝黑灰”到斑斓多彩,从中山装、制服装到喇叭裤、牛仔裤,再到个性化服饰层出不穷,郑州人的服饰踏着流行潮流的铿锵鼓点,迈入崭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前,无论男女老少,衣服款式都差不多,颜色更是基本都是深色。”家住工人路的古稀老人林松拿出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指给记者看,只见当时大家穿的衣服款式都很简单,基本没有任何装饰。

出生于1973年的市民张虹谈起童年时的穿着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大家都是过年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家里经常是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穿小的旧衣服,直到衣服再没人穿了,还要裁剪一下做成小手套、小袖头用。那时候的毛衣都是妈妈一针针编织而成的,如果毛衣穿小了,家人会把毛衣拆了加点新毛线再重新编织一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逐渐富裕,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服装的款式更加时尚,色彩也更加多元化,街头的姑娘、小伙子越穿越靓。漫步街头,吊带装、七分裤、裙裤、披肩等个性化时装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冬季,时尚青年们穿上斑斓多彩的羊绒大衣、羽绒服,搭配鲜艳的围巾、帽子,组成冬日靓丽的服饰风景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漫步各大商场服装专柜、服装品牌专卖店、火车站服装商圈等处,你会被各种各样的流行服饰所深深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服饰纷纷抢滩郑州,形成空前繁荣的服装市场。梦舒雅、娅丽达等本土知名服装品牌响亮打出“中国女裤看郑州”的金字招牌。

服装是反映一个城市时尚程度的风向标。随着人们对穿着品位的不断提高,郑州服装产业也进入发展黄金期。

市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岩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服装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女裤看郑州”到探索女装系列化之路,走出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之路。据统计,1989年郑州服装厂近30个,火车站附近的敦睦路、银行街附近形成规模不等的服装批零市场。1994年,银基商贸城建成,为郑州火车站服装商圈繁荣奠定坚实基础。随后几年,锦荣商贸城、世贸商城、钱塘衣城等一批服装专业批发市场拔地而起,吸引成千上万服装商户入驻。

2005年至2013年,郑州服装生产、服装流通业均进入快速发展期。2005年,郑州服装产销量比2004年增长超过五成,随后两年增长速度均超过30%。2005年8月,市工商联服装业商会联合央视组织郑州12家服装品牌首次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亮出“中国女裤看郑州”的鲜明口号,树立了郑州女裤的新形象、新品牌。从2013年起,梦舒雅、娅丽达、逸阳等本土女裤品牌纷纷踏上女装系列化转型之路。与此同时,庄娇、若男佳人等郑州中老年服装品牌也在全国市场深耕细作,占据很大市场份额。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服装企业近3000家,年产值达230亿元。郑州服装业呈现出女裤、女装、男裤、男装、童装多品类“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当前正处于从单品女裤向女装系列化转型的关键期,从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经40年风雨沧桑,如今,走在郑州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街头行人的服饰文化越来越有内涵,百姓的餐饮文化越来越有“味道”,而郑州这座3600年古都,也越来越年轻、美丽、时尚。

本报记者 成燕 文 丁友明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