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7版:意气风发绘新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意气风发绘新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意气风发绘新景
郑东新区有水域靓城美誉
二七塔承载太多人的成长记忆
“大玉米”是河南人的新骄傲

城市地标,是一个城市最鲜活的符号,代表着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最高成就,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或生活记忆。

巴黎有埃菲尔铁塔,悉尼有歌剧院,上海有东方明珠塔,郑州也有一些印在人们心里的地标,从二七塔到“大玉米”,从国棉厂到CBD,从金水河到贾鲁河……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已从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成长为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城市地标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二七塔到“大玉米”

商都注入新符号

二七纪念塔建于1971年,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当时郑州市大多数建筑只有三到五层,二七塔63米的身高可谓雄伟壮观,全国仅有,自然成了郑州的标志性建筑,成了外地人参观郑州的必游景点。“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

郑州人对二七塔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二七塔见证了商都郑州的发展。以二七塔为核心辐射半径2公里形成的二七商圈,不仅是郑州商战的发源地,也是多年的主战场、风向标。尽管经过沧桑巨变,但二七塔依然在郑州占据重要位置,2006年,二七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二七塔是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地标,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郑东新区水域靓城建设日新月异,新的地标随之诞生。2009年,在郑东新区CBD,继会展中心之后,身高280米的千禧大厦(俗称“大玉米”)以中部第一高的姿态崛起,成为郑州市新的地标。这座由上海绿地集团下属企业河南绿地中原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开发的大厦,作为“摩天商务聚核体”,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集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休闲、展览、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其中58层为中原最高的空中观光层。千禧大厦为圆柱塔式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河南嵩山嵩岳寺塔,亦融入了“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冀望体现出郑东新区的活力与精神。千禧大厦在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当时独树一帜。夜幕降临,千禧大厦通体黄色,外形宛如一根“大玉米”,“大玉米”的名字由此传开。

千禧大厦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郑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城市承载力的不断提升。抛开建筑构造及施工难度,仅以“身高”而论,“大玉米”比二七塔高了217米,代表着郑州的发展站上新高度。此时,郑州市建成区早已高楼林立,二三十层、高百米左右的写字楼、住宅楼不胜枚举,比改革开放之初已是天壤之别。

从金水河到贾鲁河

生态建设添重彩

提起金水河,老郑州人无人不晓,她像一条飘带,由西向东,流淌在郑州市民身边,和郑州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由于沿岸排污等问题,金水河一度变为黑水河。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对金水河几经整治。1976年开始实施沿线截污。从1978年到1990年,先后投资数千万元,治理河长8.6公里,铺设污水管道10多公里,建立了张庄污水泵站。1996年起,市政府投资1.5亿元,历时一年多,到1997年,金水河截污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从上游至燕庄桥共截流污水管线28处,基本完成了截流污水工程。同时,彻底疏通金水河底,加固河堤,分段种植树木花草,建起了一个拥有五大景区、11.3公里长的金水河滨河公园,郑州从此拥有了碧波清流的金水河。

2005年以来,针对新出现的排污口,不断加大截污工作力度,并实施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水注入、引黄入河等工程,保持金水河水质。目前,正在按照“水清、界明、常绿、景美”的目标实施高标准整治提升,使金水河更好地发挥景观河、泄洪河的功能。

如果说金水河整治是改革开放后郑州市人居环境改善的老地标,那么贾鲁河治理则是近年来郑州市生态建设形成的新地标。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整治工程、生态绿化工程、截污治污工程和水源工程四部分。2019年上半年,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将全部完工,届时,将形成百里生态绿水长廊,发挥涵养水源、除尘降噪、防风固土等生态功能,为沿岸人民群众提供一处休闲健身绿带,将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建设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国棉厂到CBD

产业更迭城市兴

在建设西路北侧,几公里长一字儿排开的几大棉纺厂,曾经繁荣过郑州的经济,不少郑州人至今对当年的兴盛之景仍记忆犹新。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投入巨资扶持,6家国营大型棉纺织厂相继崛起,郑州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郑州浩浩荡荡的10万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郑州六大老国棉厂也当之无愧成为郑州的城市地标和名片。当年的三厂是全国纺织企业的标杆,在生产上创下全国100多项先进,经常有国家领导人和外国代表团来参观。那时的西郊,一如今天的郑东新区,年轻、时尚,高收入人群云集。棉纺厂工人平均工资近60元,比机关干部的平均工资高出10多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国企“一统天下”的工业格局被打破。在与个体私营企业激烈竞争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纺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失去了国家统一调配资金和生产任务的优惠条件后,由于资金匮乏、设备更新缓慢、生产效率低下,棉纺厂一步步走向衰落。最终一棉、二棉、三棉、四棉等分别被4家民营企业集团收购,曾经的棉纺厂已经被规划为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

40年改革开放,时代潮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曾经创下无数传奇、留下无数佳话的棉纺厂无可奈何花落去,以郑东新区CBD为代表的新产业地标渐次隆起。

郑东新区CBD即郑州市的中央商务区,是一个集商务、办公、住宅、观光、休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环形建筑群。由两组高层建筑组成,其中内环建筑高80米,外环建筑高120米,两环之间是舒适、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和24小时不夜城。

郑东新区CBD自2013年3月成立起,便坚持以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 “两个国际化”为目标,深耕细作,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900亿元。2017年,每平方公里贡献税收超18亿元,人均创造税收达13万元,创造增加值14万元,成为全省、全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2018年6月第四届中国楼宇经济峰会上,郑东新区CBD与广州天河CBD等4个商务区一起荣膺“2017中国最具活力中央商务区”殊荣。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 王秀清 马健 白韬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