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雨四十载,铸就辉煌路。回望我市各区40年经济发展的天翻地覆,他们,作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囊括齐全生产要素,聚合市域经济最强劲的板块,构成了市域经济最发达的“部位”。 回望成绩单,细品里程碑,感受各区千帆竞发的发展律动。 金水区搭建经济“金字塔” 过去的40年,金水区用不断被刷新的数字不停书写出灵动的关键词:超越! 穿越时空,用“大数据”说话——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215亿元,是1978年的675倍。形象地讲,2017年当年,每半天创造的财富都超过1978年全年创造的财富;三产结构为0.06∶10.7∶89.24,而197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67.7∶13∶19.3,金水经济结构全然发生质的巨变。 “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过往的流金岁月,金水都刻下了发展的速度、力度和高度—— 1989年,地区生产总值11.57亿元,从1987年不足两亿元到超十亿元仅用了11年时间。 199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4亿元,提前8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比全国实现这一目标提前3年。 2000年,为了支持郑东新区建设,金水区仅土地就被划走了近半个金水区。面对发展空间锐减、资源要素流失的不利局面,金水区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举求多效”的重要突破口,举全区之力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搬迁改造攻坚战。 2013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50.09亿元,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区首位,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迈入50亿元俱乐部。 2016年,全面开花,全面报捷:全省首个经济总量迈进“千亿元俱乐部”和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的城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唯一一个同时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城区。 2018年,金水区又以全省唯一,中部第一上榜“中国百强区”,位列25位。 中原区推进产业华丽转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原区苦练“轻功”深度推进产业转型,实现惊人一跃,包揽质量效益双提升。从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到建设以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 改革开放初期,中原区重工业“风华正茂”,二砂、郑煤机、几个棉纺厂等受益计划经济时代“福利”红红火火。1978年三产分别完成增加值1614万元、838万元和292万元,三产比为59∶30.5∶10.5。 “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把由过去的重工业为主转向高精尖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结构占比颠覆性转向。2017年,中原区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0.07亿元、111.2亿元和301.7亿元,三次产业比为0.02∶26.92∶73.06,40年来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2.6个百分点。 经过大刀阔斧的城中村改造,拆除低矮破旧,消灭脏乱差建起现代化大社区,高楼林立商贸繁荣,人居和谐。村庄改造腾出的土地等资源要素用于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建设重大项目,也带动了地方财政税收增长。中原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比1978年增加322亿元,增长10000倍以上,年均增长27%。2017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66334万元,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101倍,年均增长17%。同时,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年均增长11%。 二七区建设“国际范儿”新城区 因“中原商战”闻名的二七商圈,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就大放异彩。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二七,这个因大罢工命名的老区逐渐由一个商业老城演变为以“品质二七、田园二七、温暖二七”建设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为目标,充满着“国际范儿”的新城区。 以二七纪念塔为中心的二七商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引起了整个中国的流行风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区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今非昔比。特别是近年来,二七区聚焦“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使命,主动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大局。华侨城开工建设、中德国际高端医疗健康产业签约……一系列省市重大项目落户二七,逐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经济社会发展也由过去的外延拓展式发展转变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近几十年的奋斗,二七区连年进入全国市辖区综合实力、最具投资潜力、创新创业三个“百强区”,辖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二七的美誉度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也连续创造新高:2018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7亿元,较之1978年的1728万元增长3000多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3%以上。 管城区千年商城 “质感”倍生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从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的40年,管城区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懈奋斗,激起一朵朵坚毅前行的“浪花”。 细述40年,说不尽的“变”。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00万元,跃升至2017年的32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9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0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97万元攀升至2017年的31.1亿元……经济数据之变,折射管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活力。 奋进新时代,管城区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坚持“文化立区、产业兴区、基础强区、生态靓区”四条战略路径,努力将管城区建设成为国际商都文化核心区、高端商贸业态创新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奋力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展现新形象、谱写新篇章。 绿不断线,景不断链。放眼管城区,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管城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总投资超35亿元,力争建设至少2个千亩以上的郊野公园,新建游园、微游园45个,着力构建城区绿色生活圈,丰富生态网络“毛细血管”。 惠济区“惠”风和畅著芳华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回拨惠济发展的时间轴,受多种客观因素制约,这里曾经交通相对闭塞、产业结构单一,被称为“老郊区”。 迎着改革的春风,多年来惠济区坚持立破并举,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深化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放管服”等多领域改革,让改革保障惠济发展凯歌一路、奔涌向前,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是惠济改革成就的最好见证—— 全区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一,绿化覆盖率达30%,生态廊道、游园绿地比比皆是,生态水系、滨河步道绘出醉人画卷;城市建成区面积40.27平方公里,市实验高中、区人民医院等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130元、23464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今日之惠济,多种业态百花齐放,万达、万科拉动消费,宜家家居顺利推进,现代农业引领绿色发展,速冻食品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以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为龙头的“四个片区”建设初露峥嵘……如今的惠济区正以其丰厚的文化贮藏、独特的生态禀赋、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四十年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创造历史的道路不忘初心、再接再厉、砥砺前行,我们坚信,惠济的明天会更美好,惠济的前景更灿烂。 上街区因地制宜打造通航之都 郑州市辖六区,上街区区域面积最小,但“小块头”也有“大智慧”。改革开放40年来,上街区因时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上街区1958年建立,是国家根据“二五”计划建设第二个铝工业基地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工业型城区。建区后,上街区成为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铸就了“中国铝都”的辉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上街区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发展定位,确立了建设“和谐美丽、智慧低碳、创新求实、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城区这一目标,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生态建设”三大工程。在产业体系建设上,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逐步构建了以通用航空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突出“一区一港一城两片区”协同发展,“一区”指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一港”指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一城”指上街生态新城,“两片区”指五云山生态康养片区和方顶驿文化旅游片区。 多年发展,上街区亮点频现:成功承办四届郑州航展,在郑州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蝉联十年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如今,上街已初步打造成为通航之都、国际陆港、制造高地、生态新城。 本报记者 党贺喜 武建岭 栾月琳 王思俊 孙志刚 刘伟平 文 李焱 唐强 图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