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炉灶的变迁
品茗邀月吟清风 听雨抚琴醉群贤(书法) 张宽武
寒雀鸣霜枝
希望在手(摄影) 周文静
《蜀帝传奇》
一炉乡愁
芥菜疙瘩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炉乡愁

♣曹春雷

在冬天,火是村庄的图腾。一个家即使日子过得再难,但只要有一炉火,就可以对抗整个寒冬,这家的主人就可以一边烤着火,一边望着窗外瑟瑟的树,悠悠地说一声:这个冬天,再冷也不怕。

是的,有一炉火,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身子暖了,心就暖了。只要心暖,就没啥可担忧的,一切都值得期待。

早在深秋时,人们就在为这一炉火做准备。烟筒要清理干净,将鸡毛绑在长一点的木棒上,来回捅。炉子呢,是需要“套”的,就是用一些黏性比较强的土,掺上碾后的麦秸,搅拌均匀,糊在炉子内壁上。套后的炉子,旺,省煤。

寒夜里,火炉最具存在感。一家人的生活,围绕火炉展开。炉上铁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的,大都是白菜粉条、白菜豆腐之类。白菜自家种的,要吃,下到地窖里,提一棵上来就是。粉条、豆腐是买的,听到街上有吆喝的,或是梆子声,开了院门,喊住人家。没钱也不要紧,用地瓜干、麦子换也行。

有时要改善一下生活,主妇就挎着篮子出门,到村里的肉铺前,提一块五花肉回来。肥的瘦的一起切了,在油锅里一烹,然后连菜一起炖。这时香味就满了屋。孩子耐不住,隔上一会儿就仰起脸问母亲菜熟了没。母亲往往用手指摁一下他的脑门:还没熟呢,小馋猫。真正的小馋猫正在他脚下,也仰着头,喵呜喵呜。

有时趁母亲不在,他掀开锅盖,觉得熟得差不离了,用铲子铲上一块,连吹一口气都来不及,就倒进嘴里,却烫得龇牙咧嘴。这时如果母亲进门了,他就合住嘴,若无其事的样子,然后赶紧跑到屋外去。母亲就笑,嗔骂。有什么能瞒得过母亲呢?

锅里冒出的热气,缭绕了大半个屋,玻璃上一层雾。孩子就在上面用手指写字,歪歪扭扭的,就像窗外那棵歪脖的树。也许是棵柿子树,光秃秃地站在那里,任风呜呜地掠过树梢。也许还有一二个柿子,寂寞地挂在上面。鸟来,啄一口,再啄一口。

炉膛的灰烬里,埋着几个红薯。菜热气腾腾端上桌,红薯也扒出来了,剥皮,扑鼻的香。一家人在炉旁的小桌前围坐,吃着说着。有时猫喵呜得紧,孩子或者是母亲,就夹一口菜丢给它,骂它一句“馋猫”。狗是很少有这种待遇的。它只能在狗舍前,卧着或立着,顶多朝着屋子汪汪一下,表达它的不满。

如果是在夜里,下着雪,最好。只有雪声,扑簌扑簌。村庄很静,静得就像远古的夜。“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一刻,似乎天地间,只有一炉火,只有一家人。

炉火旁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冬天里,在城市有暖气的高楼上住着。夜里,他偶尔会想念乡下的那一炉火。那不仅仅是一炉火,还是一炉熊熊的乡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