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各界送别二月河
中汽摩联会员大会今召开 郑州国际赛车场静候嘉宾
文坛逝巨匠 中原失文侠
郑报文墨里的二月河
河南女篮重返前八
河南女排客胜河北
建业今日重新集中
助阵乒动中原总决赛 刘国梁周五亮相省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报文墨里的二月河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一代文学巨擘二月河先生永远离开了,但是,他活在他巨笔挥就的帝王故事里,他活在遍及世界的读者心里,也活在郑州报业集团记者倾情采写报道他的纸墨文字里……

“陪”皇帝聊天, 与走卒喝酒的“大家范儿”

2012年3月1日,郑州日报用头版导读、6版整版的大篇幅,以《卧龙岗上散淡人》为题,记者张永、李鲁愿、李颖、杨光共赴南阳采访二月河,全面生动地为读者描摹了一次记者眼里洒脱的二月河“大幅画像”:“接到记者电话,二先生(几经推敲而定的称呼)便从一条窄窄的胡同内小步晃着迎了出来。身材胖乎乎的,上身着一件红色暗纹棉衣,脖子下两个扣子敞开,眯着眼笑,活像一尊留‘寸发’的弥勒佛。”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月河读者’——这位蜚声海内外的大作家,客厅之简陋出人意料。家电只有两件,一个电视机和旧得泛黄的矮冰柜。家具也只是两张桌子、数把椅子和一个沙发床,其形制再普通不过,甚至不如一般城市家庭的档次。墙上唯一的装饰便是几幅字画。在这里,丝毫找不到‘中国大陆版税最高的作家’、‘版权收入过千万元之巨’的踪迹。”

记者在篇末的“记者手记”里记录了当时的趣事:“凌老师,平时人们都是怎么称呼您的?”“呵呵,啥都有,随意,就是不爱听叫我月河老师。”“那您最喜欢听什么称呼?”“二哥。”我们几个是一阵子的笑,记者就叫了声“二哥”。在座年长的同事忙说:“你应该叫二叔!”“不,就叫二哥。”二月河抢过话说。

记者感慨:一个小细节,一段小插曲,可以烛照二月河那种“陪过”皇帝聊天,陪过走卒喝酒的“大家范儿”。

盛赞郑州报业欣欣向荣的新发展

2017年1月19日,二月河来到郑州报业集团参访,他兴致勃勃,饶有兴趣,围绕媒体发展、历史小说创作、当下阅读现状等话题,和郑报记者相谈深笃。

在次日郑州晚报刊发的《二月河:文化精品化才能更好地滋养心灵》报道里,记者苏瑜、许婷婷记述了二月河谈及文学豫军时的本土厚望与文化自信:“二月河表示,河南拥有一批很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作家,很长一段时期,文学豫军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创作力的体现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源就在河南,河南产生这样的创作力量不足为奇,中原文化兴,中国文化兴;中原文化衰,中国文化也会受到影响。我们今天要开发中原文化,使中国文化名列世界前茅,就要学习掌握核心的传统文化,同时学习运用西方文化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使我们的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郑州日报记者左丽慧则在相关报道《二月河:阅读的人就是“贵族”》文中,写到二月河先生对郑报新媒体融合“新事物”的盛赞与鼓励:“这次我看到的和过去印象中的‘报社’是大不一样,科学技术、当下最新的传播手段已经充分运用到报社,让人刮目相看!”记者记录了二月河先生的风趣以及他对郑州未来、对郑州报业发展的热切期待:“二月河来到郑州报业集团,参观新闻超市、亲身体验融媒直播台,对郑报集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还幽默地表示:‘在这里,我是个乡巴佬!’”“我相信,郑州提升的前景不可限量,郑报集团的发展大有可为!”

全国两会上 记者对二月河“采访之外的感动”

每一个在全国两会上报道过二月河的记者都把采访先生当成了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幸运的回忆。记者董黎在“记者手记”《采访之外的感动》中写道:“去邀请他到我们的郑州全媒体全国两会报道新闻会客厅来接受采访,这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一个福利。采访过他的记者都知道,他一定是平易可亲的,没有一点名人名家的架子,不会把你客气地或者不客气地拒之门外。他一定是娓娓叙说的,不会语速太快、思维跳荡,让你根本记不上或是理不清。当然,他的确是不善言笑的,但一点儿也不影响他给人的那种和蔼亲切感。得知家乡的记者来访,他很快就开了门,鞋没穿,打着赤脚,可爱得像个老顽童。”这让她感动。

当写到原本安排采访二月河的时间被其他接受访谈的代表占用了,对他的采访顺序只能后移时,记者这样描述她眼里那时的这位大家:“我们带着歉意安排他在略显杂乱的隔壁间等待。于是,这位巨笔如椽、早已名满文坛的大作家,就选了一处矮沙发上坐下来,安静得像一位认真候场的刚入行的小龙套。”记者动情地表达了那一刻她的心情:“这让我特别感动,更添一份敬重。大家为人,君子处事,原来可以这样。”大家为人,君子处事,二月河就是这样。这令人钦敬的形象、这文士大家风范永不逝去,长存于郑报、郑报人的心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