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小相机见证大变化
天堂草原(国画) 吕红梅
走出舒适圈
疙瘩汤
鹤舞(摄影) 汤 青
《成语镜鉴》
读成语里的愚人 做生活中的智者
来生做一棵芦苇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相机见证大变化

♣ 王宏治

40年前,照相机非常稀缺。改革开放以来,照相机更迭换代,日新月异,如今用手机照相就像人们的家常便饭。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普通相机到“单反”、再到手机照相,无不见证着生活的美好变化。

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自己照相,他购置了一台海鸥“120”照相机,并自制了简易的洗印设备,在为家人和乡亲们拍摄照片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乐趣。

那时候只有黑白胶卷,一卷只能拍12张,拍不好就作废,浪费一张都非常心疼。拍摄时,必须画面大小适中,拍出来画面多大就多大,是不能调整的。冲印照片要在暗室里进行,只有微弱的红色灯光,在家里白天一般不洗,怕有人突然开门或者门窗捂得不严透进光线。晚上,在一间屋门紧闭的小屋内,父亲把买来的显影粉和定影粉分别加水调成显影液和定影液,然后把胶卷中的胶片取出放入显影液,显出影像后,再放入定影液形成黑白胶片,就是人们常说的底版。过去的家庭,每户都存有不少这样的胶片。

洗相是在一个方盒子形状的曝光机上进行,先把胶片和相纸叠好压在曝光机上方透明的玻璃上,再通过开关控制箱内的灯泡发光时间,对胶片上面的相纸进行感光,最后对相纸进行显影、定影。这些动作都是有技巧的,曝光轻了、重了,显影时间长了、短了都会造成照片报废。

每次到暗室里看父亲洗相片,都感觉那是很神圣的时刻,对父亲充满了崇敬,看着相纸上梦幻般的影像出现,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神奇和快乐。

后来,父亲教会了一家子一个堂哥,他学会了全套照相、洗相技术,购置了设备,并逐步到附近村庄为人家照相,曾一度成为他那个时期的谋生手段。堂哥还掌握了扩大照片的技术,他已经超过了父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120”相机之后,出现了“135”相机,使用更方便,胶卷更精致,一卷拍摄的容量也变成了36张,不用人工调整焦距和曝光时间,人们习惯称其为“傻瓜相机”。出去旅游时借一台这样的相机随时拍照,感觉到相当有品位。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我和朋友一行五人兴致勃勃地到深圳旅游,在中英街上,我看中了一台“傻瓜相机”,要100多块钱,搞好价之后决定买下来,那已是我半个多月的工资。谁知在付钱时,卖家说要么付港币、要么用人民币兑换,或者付成人民币他去兑换,当时港币比人民币汇率高,这要比说好的价格多付20多块钱,说不买,商家说搞成价了不买不行,一看就知道是十足的强买强卖,几个人怎么说都不行,也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自己也确实没问标的什么币种,就忍气买下来。庆幸的是,这台相机质量还不错,陪我家人度过了好多年。

十几年前,兴起了数码相机,我又花3000多块买了一台索尼相机,1000万像素,高兴得不得了,体积小,用起来更方便,也省去了买胶卷的钱,更重要的是不怕照坏,不行就重新来。感觉有了数码相机,照相技术确实是进入了新时代。

没想到才几年时间,手机的照相技术就赶了上来,手机的像素从几百万很快就到了几千万,那台3000多块买的相机,扔了可惜,旅游带上拍照还没有相机的像素高,没有用处,只好一直在柜子里放着。

前几年单反相机流行,我也跟着潮流买了一台“单反”相机,拍夜景、拍车流、拍流水,跟着摄友去外市拍荷花,确实感受到了手机无法达到的功能。如果再配上专业镜头,拍飞鸟、拍雪山会更有趣味。

如今,父亲已经80多岁了,他也与时俱进,学会了使用手机,还坚持与他90岁的表哥短信聊天,看着年轻人用手机照相,他都感到惊奇。父亲时常翻着一本本相册,感慨道:“没想到,发展这么快,今天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

小相机见证着大变迁。时代还在发展,科技还在进步,明天的照相技术还不知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让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明天吧!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