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1版:文摘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江志强 沈从文先生的书法作品敦厚温婉,情致万千。黄永玉曾用“字体俊秀而神风透脱之极”来评价他的书法造诣。国外研究沈从文的权威、哈佛大学的金介甫博士认为:“他是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书法大师。” 正因如此,向沈从文求字的人络绎不绝。 1947年,身在上海的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先生想得一幅沈从文的墨宝以作收藏,遂给远在北京的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且在信中附了一页空白纸笺,请沈从文写好之后,回寄给他。 岂料,从文先生捧着黄裳寄来的纸笺步履维艰,踌躇不已,良久未下笔。 原来,黄裳寄来的那页空白纸笺制作考究,质地精良,从文先生担心写不好字,浪费了这页考究的纸笺,辜负了黄裳先生的期待。 果然,当沈从文在这页纸笺上写完字之后,并不满意,将之形容为“墨冻蝇”。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时机,从文先生突发灵感,一口气临写了翁方纲、梁同书、包世臣三位书家的作品。书成之时,从文先生甚是满意,当即寄给了黄裳先生。黄裳先生更是欣喜,视为珍爱之物,贴身收藏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写的这幅字,用的是“起码价钱小绿颖笔”,意思是价格非常便宜的学生用笔,所用纸张也只是当时最为常见的公文用纸而已。 好文章、好诗词,大多是在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就像沈从文先生写字,你若将贵重优质的笔墨纸砚供其使用,他反倒心生惶恐,身受束缚,下笔阻滞,发挥不出应有的状态。若用平凡的纸笔,他却能心无旁骛,心意飞驰,笔底惊澜,写出高水准的作品。 由此可见,承载经典作品的介质并非名贵的纸笔、富丽的居所、优渥的生活,而是才气、灵感、底蕴等因素在“不经意间”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摘自《江淮时报》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