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8版:文体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郑报融媒记者 左丽慧 苏瑜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令孔子心生感佩说出这段话的“泰伯”,正是流芳千古、备受世代敬仰的吴姓得姓始祖“吴泰伯”。1月20日晚9时,讲述吴泰伯得姓故事的《龙族的后裔》第五、第六集在河南卫视如期播出,引起了吴姓后人和姓氏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作为中华百家姓之一的吴姓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吴姓后人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成就?在当今社会,吴姓有着什么样的姓氏文化精神和家风传承?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相关采访。 追溯起源致敬先贤 舍小我为大家感动观众 “《龙族的后裔》开播以来,每周日我都准时收看,这次看了吴姓得姓始祖的故事,内心受到了震撼。”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林坚表示,吴姓起源故事不仅是追溯吴姓起源、弘扬先祖精神的作品,也在当下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全社会人人都能舍小我为大家,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在《龙族的后裔》中,黄帝后裔、周部落首领周太王姬亶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周文王姬昌正是季历的儿子。姬亶看出姬昌有帝王之才,但囿于礼法只能将王位传给泰伯,姬昌眼看无缘王位。长子泰伯看在眼里,不但没有心生嫉恨之意,反而和二弟仲雍商量让出王位。二人借为父王采药治病的名义离开了周部落。周太王逝世后,季历和姬昌多次找到泰伯和仲雍,希望他们重回部落继承王位,但兄弟二人为躲避季历父子,从陕西出发一路南下,来到一片荆蛮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无锡梅里。当年,这里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断发文身,定居梅里,开拓江南,建立勾吴国。 泰伯和仲雍的至德精神一直影响后世,吴氏宗族的三大堂号“至德堂”“三让堂”“延陵堂”,前两大堂号就是为了纪念始祖泰伯。 吴泰伯的精神也直接影响着吴姓后人:史料记载,公元前561年,十九世孙吴季札的父亲吴王寿梦病重,不久于人世,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这不合祖制。深知父王与兄长心意的季札却坚决不继承王位,甚至舍弃王室生活,逃出宫外,避到了古延陵,“弃其室而耕”的季札在幕后辅助吴国。 泰伯、仲雍以及季札的“前三让后三让”行为乃至德表率,所以季札被称为“至德第三人”,史称“延陵季子”。至今,镇江丹阳九里村还存有季子庙,主殿前方的十字碑亭作为“镇庙之宝”,碑上有十个大篆相传是孔子留下的唯一墨宝。 老家河南固始的吴晓廷从小就很关注姓氏文化,对吴姓起源、吴姓文化更是十分留意,从《龙族的后裔》开拍,就一直关注进展。“去年偶然遇到一个吴姓同行,闲聊中发现祖上三辈辈分字都一样,回到家问长辈,才知道是同一支吴姓的后人。”吴晓廷说,这样的事让她觉得神奇又深感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龙族的后裔》播出,更是满足了无数人寻找共同祖先的愿望,“知道了先祖们的精神品格,更警醒自己为人处世不要给祖上丢人,要继续恪守祖训并传承教育好后代。” 感念先祖精神 做优秀龙族传人 演员王千友作为泰伯的扮演者,连称自己演绎吴姓的得姓始祖故事“很幸运”。“周日晚上《龙族的后裔》第五、第六集播出以后,我的很多亲人、朋友,对这个戏都有高度的评价。大家都在说,现在这种弘扬正能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戏太少了。”王千友告诉记者,之前接到张清导演的邀请时,他还很奇怪为什么会选择他出演“吴泰伯”,“原来,张导偶然看到了我以前拍的吴氏先祖的一部电影《抗倭英雄吴时来》,能有两次饰演吴姓先祖的机会,真的和这个姓氏很有缘。” 拍摄过程中,王千友也一次次被吴泰伯为了国家和后世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牺牲深深打动,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所有参与拍摄的演职人员:“剧组中上至80岁的许环山老师,下至十来岁的小演员,都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不畏艰险地工作着。我记得当时有一场拍摄小演员溺水的戏,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演员们都在河道里拍摄。当时正值汛期,河道里水流湍急,全组几十人筑起了一道人墙保证小演员和我的生命安全,那种工作精神和凝聚力让人赞叹!”王千友回忆,拍摄时正值雨季,瓢泼大雨中有很多他们骑马在树林中狂奔的镜头,道路泥泞,他两次坠马,当时全不在意,回头看样片才惊出一身冷汗。 在拍摄中,王千友坚持“真诚、真切、真实”来塑造“吴泰伯”,“我相信中华民族就是依靠着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现今唯一传承有序的文明。”王千友祝福《龙族的后裔》收视长虹,影响更多的人。 国家一级演员吴京安因为档期缘故没能参加《龙族的后裔》拍摄,他对《龙族的后裔》主创团队及其呈现的作品赞不绝口:“这样的作品比当下很多无病呻吟、无关痛痒的电视剧有意义得多!梅里的泰伯庙我也去过,对于吴姓的起源和发展,我也一直在学习、加深了解。” 吴文化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教育家张其昀认为:“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这里的东南文化,是指泰伯、仲雍两兄弟缔造的吴文化,也称江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吴文化,在3200多年的世代传承中,成为吴氏族人最珍贵和引以为豪的传家宝。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吴姓委员会会长吴天玺表示,吴文化源远流长,它不再是狭义的吴氏文化,或者吴国文化。它随着人口迁徙和其他地域文化交相融合,兼收并蓄周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乃至海外文化,可谓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让经济与文化相映生辉,比如航运、水稻、纺织、丝织、玉器、冶炼、乐曲等,时至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 每年4月10日,吴文化节,全世界吴氏宗亲都会来到无锡,如今国内外吴氏宗亲后裔大约500万人,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吴文化辉煌灿烂,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研究、弘扬、传承吴文化,更是吴氏后人的职责与使命。 吴天玺介绍,吴姓后人中人才辈出,战国著名政治军事家吴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唐代著名画家、“画圣”吴道子,《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以小说《儒林外史》而闻名的杰出讽刺作家吴敬梓,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吴昌硕等,都是吴姓杰出的代表。还有连孔子都十分敬仰、被称为“儒家先驱”的吴季子:他与孔子生于同一时期,但比孔子年长20多岁,相传季子周游列国时,孔子年仅8岁,受季子的影响,孔子最终开创儒家学派。 季子的一生除了“三让王位”,还有许多事情被广为传颂,其中“徐墓挂剑”一事也为后人称道。徐州媒体人董师吟、王浩收集大量资料发现,徐州云龙山上的“季子挂剑台”讲述了吴姓后人季子的感人故事:公元前544年春天,季子奉命出使鲁国,途经现在的睢宁县(当时属徐国),发现此地人民安居乐业,徐君仁义治国,与徐君一见如故。徐君对季子出使鲁国的信物——一把随身携带的宝剑倾心不已,季子决定完成出使任务后相赠予徐君,但春去秋来,徐君却因病故去。季子悲痛不已,虽然故人已去,但他仍信守承诺,将宝剑挂在了徐君的坟前。 “吴姓是‘百家姓’中的一个,众多的姓氏组成了我们的姓氏文化,希望《龙族的后裔》能为海内外华人搭建起一座座桥梁和纽带,把我们的精神凝聚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面对各界的好评和祝福,张清表示:“《龙族的后裔》愿意为更多的人建造精神的家园,照亮前进的路!” 1月27日本周日晚9时,河南卫视星光剧场还将播出《龙族的后裔》第七、第八集,讲述熊姓得姓始祖的故事,欢迎大家准时收看。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