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当代艺术为何“不美”
胡适与钱穆的恩怨始末
求职信到处行走
不可小觑“暖气病”
寇准敌前演戏
把矿泉水卖到一百美元
寒冬时节记住“护心诀”
女人为何皮肤更白
古代地名的避讳
橘皮泡水喝不安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当代艺术为何“不美”

刘 锐

人们只要稍微留心就能看出,当代艺术中很多内容表达的主要是人糟糕的内心感受,这与人类处境的恶化败坏、焦虑失措是联系着的。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把这种反美的倾向称为解构美学。有几个实例可以说明这种解构美学。

“残忍”的迪诺斯·查普曼兄弟

1993年,查普曼兄弟的展览《战争的灾难》中运用塑料模型再现了17世纪西班牙画家戈雅的拿破仑战争系列版画的画面,并在2003年,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的特纳奖提名展里,制作了以性和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变本加厉》,两件雕塑作品其一呈现了三个被肢解的尸体挂在树上。2002年,伦敦白色立方画廊举办“查普曼家族收藏作品展”,他们采用了雕塑形式,巧妙地“仿制”了非洲和大洋洲年代久远的宗教雕塑,与众不同的是,雕塑被贴上麦当劳等国际化大公司的标识。杰克·查普曼说,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对抗“艺术本是美好且源于理想主义”这种观念。

“真实”的让·穆克

让·穆克早期是好莱坞模型制作专家,195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父母都是玩具制造商。因为15年的幕后工作加上为电视和影片制作逼真的模型,使他认识到“摄影几乎摧毁了原始物体的本来面貌”,于是转向了雕塑。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硅胶和玻璃纤维雕塑作品。穆克对真实的追求超出真实本身,以至于真实得让人不舒服和恐惧,这些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有真实情感,有沮丧、惊恐,还有深思。穆克的人物无限逼近了真实的人,逼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静穆”的玛格德琳娜·阿巴卡诺维奇

玛格德琳娜·阿巴卡诺维奇1930年出生于波兰伐冷缇一个俄罗斯贵族家庭,是波兰雕塑家和纤维艺术家。二战爆发时,她只有9岁,政治的动荡和不稳定性、战争的创伤、过早地见证死亡等,直接导致她日后作品的残缺形式,她的艺术体现了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现实和焦虑的心理状态。阿巴卡诺维奇自1974年开始的作品呈现支离破碎的人物,他们大多没有头颅、躯干、背、腿、手,都是简单地坐着或站着,单独放置或者呈群落式聚集。这些身体部位沿背部看起来是一个空壳,尽管他们呈现了不完整性,却并不妨碍观众全面观看,而作者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魔幻”的罗娜·蓬迪克

罗娜·蓬迪克的作品融合传统雕塑技艺、最新的三维计算机技术和精密金属加工技术,她先将自己的头、手、腿进行3D扫描,输入计算机,再与动物的身体、头等部分拼合在一起,敲制或铸造成高度抛光的不锈钢雕塑作品。她的人兽系列中第一件雕塑作品是《狗》(1998~2001年),她用自己的头和手加上狗的身体,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性欲的观点和女权主义暗示。

乔治·格鲁斯柏格在《解构主义导论》一文中说:“解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种学说,它不过是一种激进的思想,目的是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这种自身的发现是令人不快的,因为这些当代艺术家发现的全都不是人类自身的美好,却是惊人的不美好、惊人的丑陋、惊人的受伤害。人类在当代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思考的。 摘自《北京青年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