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国画) 朱坤芳
温暖的年味儿
燕 子
东坡写意(国画) 尹斌业
《读懂中国》 海外知名学者谈中国新时代
海南榕
新年礼物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第四,在外交策略上,尊王攘夷,会盟诸侯。齐国出现繁荣局面后,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呈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所谓“尊王”,就是继续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所谓“攘夷”,即抵御戎、狄和楚国对中原的侵扰。这里有几件事:一是北伐救燕。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统兵万骑攻打燕国,燕庄公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听从管仲意见,举兵救燕。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兵围孤竹国,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并把战利品也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王庙里。二是西救邢卫。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邢国(今河北邢台)。管仲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齐桓公就派兵救下邢国,最后干脆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进攻卫国,卫懿公被杀。管仲又派人带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支援卫国,打胜后,又给卫国新君带来乘马祭服,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锦帛和牛羊猪狗鸡等,还帮助修建宫殿。邢、卫两国感恩戴德,其他各国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三是南下救郑。公元前659年,楚国再次出兵救郑国。齐国组织鲁、宋、陈、卫等八国联军,首先一举灭蔡,接着直指楚国,楚王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不得不与齐桓公结盟。四是东向安鲁。公元前662年,鲁国内乱,鲁僖公即位。为了巩固君位,僖公求助齐国,齐国与其会盟于落姑,从此鲁国也安定下来。随着齐国南征北战、东攻西伐,恩德布于天下,威名播于诸侯,渐渐地,各国也都开始认齐国当“大哥大”。在这个过程中,齐国先后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曾召集8个国家,在宋国的幽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向齐桓公授予候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大臣宰孔赐给齐桓公文物胙、彤弓矢和大辂等奖赏,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蔡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就是要当着大家的面举行受赐典礼。典礼上,宰孔传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德高望重,不必下拜。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皆叹服齐君有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齐国霸业达到顶峰。

第五,在文化战略上,树立“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观。称霸之后怎么办?这是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我个人理解,管仲的大盘子应当是“强国与称霸良性循环”“物质与精神一体建设”“德治与法治并行推进”,这几方面每一块既不可过分突出,更不可有所偏废。管仲接着提出了“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的思想主张。这是其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廉政思想的核心。四维,是指系在渔网四角上的绳索,有了四维,才能把网的纲目提起来。先说“礼”。《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早出现的食礼,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相关。《礼记·礼运》有描述:原始先民把黍米和猪肉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鼓槌来击鼓,以此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从人与鬼神的沟通扩展到人与人的交际,以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先秦五礼”。即:也就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佳礼,奠定了古代礼制的基石。周期时,为使“礼”发挥其“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通过“制礼作乐”,对王室和诸侯的礼宴做出具体规定。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对礼进一步加以规范,最终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成为两千多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安。”次说“义”。《说文解字》对义的解释:“已以威仪”,就是“以我的力量,保卫那些美好吉祥的事物”。先秦一些思想家认为义是人的根本属性,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在世,义利同在,面对义利抉择,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怀义去利,在生死面前,舍生取义,绝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三说“廉”。“廉”字的本义是堂屋之边角,特点是方直,引申为“方正”,后比喻正直不贪的君子之德,进而阐发为清正廉洁的为官之旨。古往今来,有关廉政的论述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最后说“耻”。《论语》记载:“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意思是自己为人处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别国能完成君主的使命,就可以叫作士了。孔子把羞耻执行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有羞耻心而自觉走上正道,进而使整个社会步入正途。曾子在《礼记·中庸》中指出:“知耻近乎勇”。宋代大儒罗仲素说:“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总之,在管仲看来,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矩;有义,就不会妄自尊大;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屈从坏人。“礼义廉耻”作为政治伦理,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开山之论之一。

“礼义廉耻”作为维护长治久安的四大纲纪,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为教民正俗的圭臬,也是争霸天下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必须强化的国家软实力,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可以短期见效,即使出现偏差,也可以迅速矫正,唯独文化,必须长期浸润,久久为功,才能发挥作用。

10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