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字数最少的考题
煮雪烹茶
煮茗晨诵赤壁赋(书法) 刘百泉
卧冰求鲤(国画) 邢玉强
《自然课》 :一幅美丽的大凉山画卷
花开的声音
寒冬袖手看飞雪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字数最少的考题

♣ 张 勇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考生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色彩纷呈,有对“王引之”的,有对“祖冲之”的,还有对“猪八戒”的……更多的人,一头雾水,交了白卷。其中有一对,为“胡适之”,对者即后来的北大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有人说,“这个答案震烁时空,人们至今仍然报以激赏”。

这次“对对子”,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数学家,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王引之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江苏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学术贡献很大。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可见陈公名望颇能服众。

为什么一个小对子,能看出一个人的国学水准呢?周祖谟教授后来说:“当时我想可以作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二者自以对‘胡适之’为好。因为‘适者,往也’,‘往’跟‘行’意思相近,‘引’又是另一个意思。”语言学家白化文说:“此对天机超逸,流转自然。”另有人评价道:“论及对仗文学的虚实字平仄声,此对可谓出神入化。”

陈寅恪自己说:“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

陈大师原拟标准对句和周先生所答,均为当时名人胡适之,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这里,蕴涵着丰厚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学修养,不学无术,怎能对好!

通过此事,刘文典不仅进一步认识到陈寅恪治学上四两拨千斤的超凡功力,也领略到其不失幽默诙谐的一面。刘深感陈寅恪实在是国宝级的人物,自己今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恐怕难以企及,于是更庆幸自己能同这位老兄一起工作,得以随时请教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到40年代中期的西南联大,刘、陈二人共事达15年之久,感情甚笃,刘也从陈身上获益匪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