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字数最少的考题
煮雪烹茶
煮茗晨诵赤壁赋(书法) 刘百泉
卧冰求鲤(国画) 邢玉强
《自然课》 :一幅美丽的大凉山画卷
花开的声音
寒冬袖手看飞雪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原典】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春秋 老子 见《道德经·四十六章》

【注译】罪孽没有再大于放纵欲望,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罪过没有再大于贪得无厌。

【解读】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相当于皇家图书馆馆长),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史记》是这样记述老子的,说有一次孔子前往周朝的国都,想向老子请教周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儿,我知道它擅长飞翔;鱼儿,我知道它擅长游泳;野兽,我知道它擅长奔跑。善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善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善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还据《史记》记载,老子一生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强老先生为我们写点东西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这本书当时叫《老子》,后来又叫《道德经》,共81章,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从宇宙的起源到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从国家治理、对战争的看法,再到为人处事的原则等论述颇详,其朴素的辩证思维、超脱的人生境界令人赞叹,为中华文化的祖根之一。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后期,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大国五雄争霸的纷争年代。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后来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奴隶制处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嗜杀。春秋之世,各诸侯国彼此侵夺、君臣父子互相篡杀就像家常便饭,导致国与国之间、君王家族内部战乱频仍,十分残酷,有些地方已经杀到白骨盈野、荒无人烟的地步,比如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公元前273年白起击败魏军与华阳,斩首15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还是白起坑杀赵兵40万。再如,当宋之被围,百姓 “易子而食,折骸以炊”。正因为此,老百姓不堪其苦,纷纷出逃外乡。孔子的祖先就是从当时的宋国逃到鲁国的。其次,嗜功。春秋之际,侯伯尚多,大国则欲争取小国,以成伯主。小国若存在于几个大国之间,真是苦不堪言。就拿当时的郑国来说,如果与楚国结盟,就会得罪晋国,如果交好晋国,那么楚国就会过来攻伐,于是郑国只好采取“楚师至,则从楚,晋师至,则从晋”的政策(《左传》襄公八年)。各诸侯国为了建立事功,对内就要强国,而为了强国,法令繁如牛毛,暴政苛如猛虎,兵役徭役不断。其三,嗜欲。就是统治者奢侈腐化、荒淫无度。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录:百姓如果碰上放纵的国君,里外偏颇邪恶,上下怨恨嫉妒,举动邪僻背理,放纵欲望满足私心,高台深池,奏乐歌舞,砍伐民力,掠夺百姓的积蓄,以这些行为铸成过错,而不体恤后代,暴虐放纵,随意行动没有法度,到了无所顾忌,不考虑怨谤、不害怕鬼神的程度。老子评价说:“民之饥,以其上 食税之多,是以饥。”就是说人民之所以遭受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征收赋税太多。老子看到君主奢靡的生活恰好与百姓大众民不聊生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形容这些掠夺人民的君主是一伙强盗:“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刃,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非道也哉。”意思是朝政腐败至极,农田一片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统治者却穿着锦绣的衣裳,佩戴锋利的宝剑,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搜刮侵吞大量的财货,这就叫作强盗头子,不是行大道啊!

老子哲学思想的根源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理解为包含自然、社会和人事等各种规律的总和,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可以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指导世间万事的行止。老子认为宇宙人间一切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当“有”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又归于“无”,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充满了辩证思维。基于此,老子的廉政思想可以用“四无”来概括,即“无为”“无私”“无争”“无欲”。

首先主张“无为而为”。“无为而为”,并非就是说人对于自然界、对于国家、对于社会一点不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要尊重天道人伦、尊重百姓愿望,不去做那些不符合自然现实、不利于百姓生产生活的事情。这里的“无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因统治者一旦有“为”,不是为发动吞并战争而抓丁拉夫,就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横征暴敛。这样的“为”就是百姓遭殃、社会动荡。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就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是“无为”的;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又是“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

11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