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历正月十四的古城开封,万岁山公园内万盏华灯绽放,将古城装扮得流光溢彩。清明上河园景区会聚全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演艺,为游客上演最民俗的春节大戏。丰富的民俗狂欢、民俗味十足的文化展演、强大的演出阵容、震撼的演出场景、刺激的视觉盛宴、深入的互动体验,同时还有声势浩大的特色民俗大巡游,将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 千年绝技“打铁花”绚丽上演,更为古城增添别样精彩。绚烂的“铁花”宛如烟花绽放,长龙狂舞,让观众感受花火划过天际龙在火中飞的震撼,体验满天星辰触手可及的绚烂,眼遇流星火龙钢花不夜天的炫彩,场面十分壮观。那一树树的火树金花,那忽然间飞转的“火轮”,像万条火龙吐纳舞动,又似万点星斗出色绽开,现场的炸裂声、劈爆声、欢啼声此起彼伏,好一个“火树金花不夜天”! 打花者名叫王军,人称“王师傅”,50来岁的模样,眼神炯炯。据他介绍,铁水打花的主要工具是坩泥锅和坩泥勺,用极耐高温且非常粘的“泥”捏制,坩泥锅形如窝窝头,坩泥勺的形状很像古时候的指南针司南,主要原料为生铁。王军用坩泥勺从坩泥锅中舀出铁水,用水浸泡过的木板上,霎时间,开始燃烧。他快速离开炉子,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用木板对准铁水猛击,酷似棒球运动员击球时的姿态,坚硬的钢铁,在他的手中化作了绕指柔,一道优美的弧线随着胳膊一起,划破夜空,顿时,鲜红的铁水像万树铁花一簇簇绽放,金蛇飞舞,流光溢彩。 据了解,“ 打铁花 ”目前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于2008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味开封火火的春节庙会,“打铁花”只是庙会中精彩的一部分。另外,高台花鼓表演是春节庙会的经典之作。今年,清明上河园引进了高台花鼓作为本届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从大年初一至正月二十,每天5场表演让各地游客看个热闹、看个刺激、看个喜庆。 高台花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之前参加过很多大型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来自山西运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花鼓表演队队长令狐亚妮向记者介绍,高台花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鼓乐舞蹈,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尤其是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花鼓表演更是颇受欢迎。 高台花鼓以“高、奇、险、绝”而著称,表演者需要在板凳叠摞的高台进行表演,令狐亚妮也是演出中要攀至高台最顶端的那个人。“这个高台是7层的,高度6.6米,需要35名表演者。表演的时候要快速攀上去,还要做一些高难度动作,比如下腰、转圈等。” 记者看到,高台的底下加装了转盘,表演者边表演边旋转,观众能够全方位观看表演者的每个击鼓细节,但这也意味着危险系数的增加。从底层到顶层表演,令狐亚妮走过了漫长而又刻苦的训练之路。“我练这个已经有10年了,刚开始练习比较苦,到后来,苦已经作为一种快乐了。把这种民俗的、国家级非遗节目展现在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看到,挺开心的。”令狐亚妮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希望就是高台花鼓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能有更好的发展。 迷人的古城,热闹的古城,喜庆的古城,这里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各种绝活应有尽有。火树银花不夜天,千年绝技轮番演,更将古城打扮得“多姿多彩”。斗鸡、踩高跷等民俗绝活表演让人目瞪口呆,糖人、剪纸、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目不暇接,豫剧、武侠实景剧、3D激光互动让人流连忘返,小笼包子、炒凉粉、炒红薯泥等开封地道小吃更是对游客诱惑不止。梦回大宋,古色古香汴京城民俗文化,一直在开封这座古城延续着…… 本报记者 刘超峰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