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去年签约项目60个
伊河路的美丽蜕变
“路长制”工作再掀新高潮
金水青年志愿者 为“路长制”添动能
二七助贫困少年“圆梦”
依规依纪精准问责 集中整治突出问题
新密探索建立“一村一警”机制
瓜子散落公路 交警及时帮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枫桥经验”的新密实践 (上)
新密探索建立“一村一警”机制
“一村一警”信息采集 (资料图片)
特警反恐徒步训练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和重要路径。

近年来,新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党建高质量推动政法综治工作高质量,紧抓河南省“一村(格)一警”工作试点的机遇,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社区警务精细化、基础工作信息化、治安防范社会化、群众工作便民化,“一村(格)一警‘1+1+5’”品牌工程工作机制全省推广。

2018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到新密市公安局平陌派出所虎岭警务工作站调研指导工作,对该市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创新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维护基层政权稳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紧接着,全省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现场会在新密市召开,在全省推广新密经验。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密大力推行“一村一警”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目标,保障了社会大局稳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密社会治理新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完善机制 夯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

但警力不足的短板,一直是公安机关开展打、防、管、控、服等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新密市公安局概莫能外。

为解决这些难题,早在2014年年初,新密市在推行公安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就大胆先行先试并大力推行“一村一警”民生警务机制,基本解决了农村见警率低、群众报警求助难等问题。但面对复杂的农村治安形势,“一村一警”警务机制仍无法满足群众需求,警力不足的短板仍然制约着农村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有效解决。

把握方向 强化保障

“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注重源头管控、防治,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群众满意的目标”。

近年来,新密市准确把握这一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一村一警”警务机制打造成了“枫桥经验”的新密实践,成为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最佳路径。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借鉴外地做法和经验,大力推行“一村一警”机制很快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改革很快得到具体实施。

夯实基础,强化保障。近三年来,新密市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高标准保障全市基层所(队)办公、办案及装备经费,人年均经费达到3万元,有效解决了基层的后顾之忧。目前,城区派出所执法执勤车辆均达到3辆以上,农村派出所均达到2辆以上,并针对“一村一警”工作为社区民警、包村民警、辅警定制配备了290辆警用摩托车,方便基层民警、辅警开展工作。高标推进营房建设。推进派出所民警备勤休息用房建设,18个派出所全部实现“城市基层民警一张床、农村基层民警一间房”的要求,完善“五小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健身房、民警餐厅、“小警之家”、悠闲茶座、党建活动室、阳光晾衣房及洗浴房等,全面改善基层民警工作生活环境。

建立长效机制,助推“一村一警”常态化。新密市把“一村(格)一警”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总体规划,把警务室建设、警务装备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所需资金和“一村(格)一警”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为“一村(格)一警”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新密市综治委专门下发《关于驻(包)村民警兼任村(社区)副支书(主任)的通知》,由社区民警、包村民警、辅警兼任村(社区)副支书、主任助理,参与村(社区)内治安维稳等事项决策,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公安机关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社区民警、辅警真正沉到基层农村、深入农民群众,新密市专门制定了“一村一警”工作实施方案,对社区民警、辅警的职责、任务、考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一村一警”工作进行考核,对全市社区民警、辅警绩效进行考评排名,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功评奖、晋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目前,新密市所有派出所都设置了不同数量的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覆盖了整个新密市,更大限度地把触角深入到群众中去,同时推出便民服务“新密微警”等措施,拓展和丰富了社区民警、辅警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素有郑州“西花园”之称的新密,眼下满目苍翠,处处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从高楼林立的社区,到祠堂文化浓郁的乡村,走在新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印有社区民警、辅警姓名及联系方式的公示牌;警调(法)联动室,群众遇到矛盾时,背着“一村一警”公文包的社区民警、辅警会耐心地讲解“情理法”。

创新思路 便民利民

为推动“一村一警”工作深入开展,出台了新的规定,全市干警特别是新入警人员分批挂任为期半年的社区民警,力争实现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目前,全市共抽派350名精干警力全覆盖挂任行政村(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专职开展政策宣传、治安治理及服务群众工作。

深化机构改革为派出所“松绑”,减轻了派出所负担,把派出所工作重心调整到加强城乡社区警务上来,除治安部门应当管辖的112种刑事案件外,不再承担刑事打击工作任务,集中精力夯基础、强根基。

创新“微警务”模式,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以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为单位,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平安村(社区)微信群350个,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微信集群效应,广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服务百姓民生、掌握社情民意、发现违法线索等社区警务工作,努力将警务室、警务工作站打造为警民联系点、民生服务点、信息采集点、防范宣传点和求助报警点,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目前,该市的警务室已成为治安防范的指导站、矛盾纠纷的调解站、实有人口的管理站、便民利民的服务站、情报信息的收集站,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打造了民生警务的“升级版”。

从山西来新密打工的李新,对社区民警、辅警一再称赞。李新的孩子在新密上学需要居住证,了解到情况后,社区民警、辅警联系派出所,帮李新在最短时间办理了居住证。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形象地说:“过去的‘民警动嘴,群众跑腿’变成了现在的‘百姓动嘴,民警跑腿’。”

近日,新密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甘寨警务室社区民警冯继凯接到陈某电话求助说:“前一天下午鱼塘旁边的公司为了消除树上的虫子往树上打农药,鱼开始‘翻白肚’了,没有办法我就给咱社区民警联系了。”社区民警经过协商,公司的负责人愿意补偿村民损失。双方握手言和。

村民逢人就讲:“社区民警是俺百姓的保护神。” (通讯员 赵京亚 郭琳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