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2019 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勇于担当 奋楫扬帆新时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勇于担当 奋楫扬帆新时代

增强产业优势加速发展步伐

——访市人大代表牛瑞华

“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十万‘三大突破’,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市人大代表,郑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瑞华如是说。

“去年,郑州晋升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个城市,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郑东新区将不断提高工作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为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先出彩、出重彩而奋勇争先。”牛瑞华说,今年,郑东新区将增强产业优势,打造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双引擎,全面加快推进16个战略性引领项目和23个重点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开放创新,释放发展的新动能。

牛瑞华表示,东区将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完善绿色生态系统,并以路长制为抓手,构建“六个看不见”常抓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持续加大优质中小学、医院、便民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等,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加快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先导区、示范区、核心区。

加快交通建设助力郑州出彩

——访市人大代表张慧云

作为郑州交通蓝图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市人大代表、郑州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慧云非常关注全市的交通发展。她说,郑州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担着郑州市交通重点工程的资金筹措和建设任务,近年来,公司围绕交通基础建设,在投资融资、运营管理上,构建了郑州市交通工程建设的“资金粮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几年郑州取得的成就,尤其是交通发展的成就,我们身在其中,承担了任务,参与了建设,感到非常自豪。”张慧云说,对于未来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将扛起责任,继续担当。

张慧云表示,以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十万“三大突破”为标志,出彩郑州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郑州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也在转型升级,向市场化和集团化推进,不仅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更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交通投资为主,同时扩宽投资业务,“在未来郑州乃至河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希望在交通延伸服务上更有作为,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改造老旧小区改善居住环境

——市人大代表闫百顺

市人大代表、百顺国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闫百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郑州发展“成绩单”,让人振奋。郑州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的规划为各项重点工作列出了明确的任务单,大家对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七区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其发展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义重大。”闫百顺说,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条件及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早期建设的城市老旧住宅小区与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相比日趋滞后,已成为当前我市城市化进程中需改进和加强的薄弱环节。

闫百顺建议,对一些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并通过居民的共商共治来完成包括停车、养老、加装电梯等便民设施的完善和优化,完成对这种老旧危旧小区的整体提升。

搭建成长平台助推创新创业

——访市人大代表赵长升

“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要汇聚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为创新创业者搭建成长平台呢?我有三条建议。”市人大代表、郑州金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长升开门见山。

首先要拿出顶层系统设计方案,整合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信、金融办、人才办、中小企业等多部门资源,系统构建多层次服务政策和措施。

其次,研发资金要有保障。动能转换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最迫切需要的,因此,研发投入强度的短板必须尽快补齐,确保发展后劲。

再次,要认真关注创新创业的区域生态体系建设。创新驱动要培内引外并重,而“培内”关乎着一个区域的创新创业氛围。当地政府要致力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形成新兴产业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载体。

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动力

——访市人大代表徐西平

“王新伟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部分,令人振奋,倍感期待。”市人大代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西平表示。

徐西平说,近年来,我市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和其他先进城市相比,特别是和其他中心城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就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徐西平说,要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开业一批、主体完工一批、实现开工一批,不断打造文化新名片;着力推进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等园区建设,打造中原地区文化会客厅,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作用,一方面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一方面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总部落户郑州,大力提高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环境污染防治补短板

——访市人大代表梁伟刚

“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找准坐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市人大代表,郑州市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梁伟刚说。

梁伟刚说,截至去年底,郑州市污水处理率在98.3%以上,这在全国是领先的。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率,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这对水务工作者是一个新的课题。

日前《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出台,郑州市加快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建设西水东引工程,疏浚古汴河,实现郑汴洛水系连通,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契机,我们将全面推进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质提升工程,早日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推动农村农业改革兴乡村

——访市人大代表段长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成绩和目标,着实令人振奋,备受鼓舞。作为来自基层乡镇的人大代表,我发自内心的认可认同。”市人大代表、中牟县官渡镇党委书记段长海如是说。

“我们2016年开始探索农业改革,对辖区的孙庄村采取农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村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段长海建议,改革目前的农业生产关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农村发展。农民所拥有的资源只有土地和宅基地,建议通过宣传组织动员,土地进行整合,彻底摆脱当前的散户经营、各自为战、规模小、品质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的局面,从而走上规模化、集约化、高品质之路,让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起来。

段长海认为,我们在基层社会公平化管理、垃圾分类及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但如何发展得更好,步伐走得更稳,还需要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促发展

——访市人大代表纪磊

“回顾去年,郑州市的‘三大突破’振奋人心,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并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更加充分说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信心和决心。”市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河南公司总经理纪磊这样说道。

纪磊表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新兴产业的支撑,目前郑州正在强力发展大数据产业,而浪潮也在郑州设立了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已部署研发人员近千人,接下来将有目标、有计划地集聚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在郑州打造国内智能计算产业高地。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创新推动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积极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他建议,郑州要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让更多互联网顶尖企业入驻郑州,用最新的理念、方法和模式共同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郑报融媒记者 覃岩峰 卢文军 赵柳影 徐刚领 肖雅文 党贺喜 文 宋晔 李利强 马健 丁友明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