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忍冬记
唯有梅花不负心(国画) 马春嵋
衣带渐宽终不悔
最难舍的托付
富贵吉祥图(国画) 孟向东
《只为遇见你》
毋援上古角空言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衣带渐宽终不悔
——《文史杂记》序

♣ 楚惬 法林

孙顺霖先生是我崇拜的人。我赞佩他的学识、学养和作为。细细翻阅《文史杂记》初稿,更使我对他刮目相看。

孙顺霖出身于贫寒农家,从小养就孜孜以求、博览群书的人生基调。求学之时,除了功课,他搜罗名篇,与书为伴,广博多学,标定了自己以知识谱写、铸就人生的风向之标。

孙顺霖1960年投笔从戎,在人民解放军兵营里摸爬滚打。其间除了兵营生活,还苦苦读书,充实了人生的学识积淀。15个年头之后,转业到河南省教委工作。为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重新考入大学,攻读中文专业。兹后便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养成了学文、写文、购书、看书后写文的学识演延轨迹。来到他的书屋,触目即是他积累的各类书籍五六千册。

大学毕业之后,自上世纪80年代始,孙顺霖便在河南的一些报刊上开辟专栏,加之以后又专门从事高等院校文史教材的古籍整理、研究,这就更迫使他在古代文史的学海里恣意遨游,并艰辛地向古代文史的峰巅不断攀登。直至耄耋,还能有如此作为就是写照。这种“不到长城非好汉”“更上层楼”的人生搏击精神难能可贵!

数十年来,特别是自从到省教委工作之后,孙顺霖学识渐进,大作颇丰,让人目不暇接。关于《文史杂记》,孙顺霖以“人物简论”“教育畅言”“杂论”和“附录”四个栏目设就。凡数十万字,不少算是“拾轶”“集萃”“拾贝”。细细看来,此文集虽然被他谦称之为“杂记”,但通览文稿,细细品味,加上作者的“自序”和“自跋”,可对孙顺霖的平生以及年华轨迹,乃至其为人品格和为学精神窥其一斑,这就是《杂记》真正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当然,一些人们相知、但不能其详的古代文史知识也是难得一见。如“人物简论”中的《医生张仲景》《商鞅变法》《满江红》等;“杂论”里的不少篇章更是闻所未闻,看了令人耳目一新。看了“附录”,更使人立体、全方位地了解了孙顺霖的为人之道和为文之道,真乃令人叹服。

对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曾经引申、借意。他说,成功人士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中的三句话。他指出,古今之人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

通览孙顺霖的《文史杂记》,再回味他的其他著作,以及他的文思、学养、知识、人生建树的积淀过程,伏案思忖,辛弃疾的那阕词以及王国维的释义升华,这不正应及了他一生学术追求的几个阶段吗?

是为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