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卞 卡 因不满秦的暴政,安徽沛县亭长刘邦在河南永城率众起事,一路拼杀,斩恶除暴,队伍和地盘不断扩大,形成一支很强的战斗力量。在当时,同样因秦的暴政,在刘邦起兵之前之后,义军纷起,其中实力最强者莫过项羽。在反秦暴政这个大前提下,各派目标是一致的,但各派之间并没有搞“统一战线”,形成合力,直戳秦廷,突出的例子,就是刘邦和项羽在今荥阳广武镇的对垒。他们以“鸿沟”称“楚河汉界”,定“汉霸二王城”,不但相互喊话,还不时短兵相接。相峙一段时间后,他们驱兵西进,并约定先到长安者为王。 按当时的力量对比,项羽的力量强于刘邦。但刘邦知人善任,能量人使用人才,还能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很自然地将一批文臣武将招揽于自己麾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终于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据《资治通鉴》载:公元前202年5月,“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汉纪三 高帝五年》) 在洛阳南宫举行的这个酒会上,高祖要求各位侯爵将领不要隐瞒自己的观点,要实话实说,指出他何以能打败项羽,取得天下?高起、王陵不得要领,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的城邑就分给他们,和天下的人共同享受利益;而项羽则不然,对有功者妒忌, 对贤人怀疑,因此才失去了天下。按说这也是实情,但说得不具体,甚至有阿谀之嫌。高祖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营帐中谋划作战方略,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我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草的运输,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皆能为我所用,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有才能的范增,尚不能得以重用,这就是他所以被我打败的原因。群臣听了刘邦的分析,无不心悦诚服。 刘邦说的都是实情。在同项羽一系列争斗中,张良、萧何、韩信委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出身贵胄,还在战国时,其祖父连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连任韩国二朝宰相。但到他这一代时,韩国衰落,被秦灭亡,张良自然就丧失了显露才华的机会,显赫地位空蒙无依,反秦集聚着他的亡国衰家之恨。最初的动作是袭击秦始皇的座驾,地点在今原阳县西南的博浪沙。然而,秦始皇绝非等闲之辈,他原先出行都坐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而这次东巡所有车辇全为四驾,且有三十六辆之多,很难分清哪一辆坐有秦始皇。按常理,皇上的车辇一般是最豪华的,于是张良所雇刺客就以120斤铁锤击之。只是,秦始皇没坐豪辇,袭击落空。始皇大怒,严令捉拿刺客,张良远逃,浪迹天涯。后来,几经周折,归于刘邦麾下。既归之,就忠贞不贰,突出的如谏主安民,“鸿门宴”上展露的智慧和勇毅,让项羽图谋落空,刘邦转危为安,直至最后虚抚韩彭,兵围垓下。在刘邦与项羽争斗中,萧何并没有参加具体战役,他月下把韩信追来后,主要任务是拟定治国方略,安抚百姓,筹集和运输粮饷,使前方兵马不绝粮草。他既是谋士,又是称职的“后勤部长”。韩信归顺刘邦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常率百万大军,所向披靡,为击败项羽屡立奇功。 历史很有趣,同时也演变着诡异。刘邦起事之初,只为反秦暴政,甚至是为保全包括他在内的一干人等的性命。但随着事态发展,兵员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其心态便发生了变化,在同各路列强争斗中,因为胜利,便萌生了称王的念头,并为这个念头而雄心勃勃。 按常理,当时的一个亭长,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地方小吏,不可能有雄才大略,但是,在一路拼杀中,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思维发生了变化,内心世界也就鼓荡起一股雄风,其目标已由最初的反秦,升华为对一世霸主的欲望诉求。刘邦是聪明的,深知匹夫之勇难成大业,因此,知人善任成了他智慧中的突出亮点。纵观他和项羽的博弈,用人都是他的第一要义。但是得承认项羽的能耐,其强势不可小觑,作为刘邦的劲敌,直到垓下决战,项羽的力量仍强于刘邦,刘邦之所以取胜,全仗张良、萧何、韩信等谋士勇将鼎力辅佐,加之项羽忌人、疑人之弱点,使得项羽深陷“四面楚歌”绝境而自刎。 历朝历代当政者,用人是一门大学问,包含着大智慧、大境界。这一点,历史在作证,时代在检验。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