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经济转型插上“绿色之翼”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牟:经济转型插上“绿色之翼”

在中原之中有一个中原之“眸”,它处在郑州、开封两大古都的时空轴线上,它是郑汴一体化的战略支点。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它在经济发展转型中逐步成长为中原大地一颗闪耀的新星,一步步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工业新兴县、现代服务业活力县和国家中心城市东部新城的嬗变。

在全省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中,中牟县由2013年的第75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46位、2015年的第29位、2016年的第7位,2017年直接跃升至第1位,投资潜力、综合竞争力双双进入全国百强,5年实现“五连跳”。2018年,投资潜力、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中再提升5个和13个位次,攀升至第11位和第84位;并且8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快于全省、领先全市。

它,就是美男子潘安的故乡——中牟。如今行走在中牟,您会感觉“中牟美的不仅仅是潘安”。近年来,中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生态”作为发展的四条路径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产业转型、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美丽宜居之城结合起来,先后投资近300亿元,实施了城区绿化全覆盖、生态廊道建设、都市区现代水城建设、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三治三保三增”、生态水系治理、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东部新城地位相匹配、与郑州大都市空间结构相衔接、与现代化产业结构相融合、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相适应的网络化生态格局,给经济转型插上“绿色之翼”,让“生态”与“发展”浑然一体,让“都市”与“田园”交相辉映,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牟落地生根。

中牟人用自然底色,不断扮靓中牟容颜,山水林田湖草在中牟大地的占比不断扩大,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徐徐展现。

“环廊相连、林园相映”绿满城

中牟县围绕“一环、两带、三网、五区、多园、多廊、多节点”的总体绿化布局,坚持“能绿尽绿、见缝插绿,全覆盖、无缝隙”的绿化标准,着力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色彩分明、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效果。2012年以来,建成生态廊道173条、总里程105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0万亩以上;沙窝、观鸟林、槐树冈、雁鸣蟹岛等森林公园得到优化提升,全县林地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30%;城区主干道绿化率达100%,人均公园面积超过16平方米;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河南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通过省级初验。

当前,中牟正在以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湿地生态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六化”工程为抓手,全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今年和未来3年将重点实施“1248”建设工程和“10、20”示范工程,形成“处处有示范、全县尽添绿”的绿化氛围,到2022年再新增绿化面积8万亩,绿满中牟、四季常青、三季花香将成为扮靓中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绿水绕城、清水润城”塑水韵

中牟县按照“蓄排结合、循环调蓄、生态净化、水绿相接、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六水”融合理念,围绕构建“十河、八湖、十湿地”的水系及湿地生态结构,着力打造“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的水生态体系。2012年以来,先后实施鹭鸣湖、贾鲁河、牟山湿地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系、中小河流治理等生态水系工程,新增水域面积近3万亩。

当前,中牟县正在加快镜湖、潘安湖、史公湖、郝桃沟、环形明渠等生态水系建设,以及雁鸣湖万亩湿地、贾鲁河2万亩湿地、黄河湿地鸟类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等湿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将再新增水域面积4万亩,逐步形成“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相互协调的水生态系统。

“三个融合、典型示范”促和谐

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弃土利用筑高台,郑汴之间塑山水。为让中牟人民的“牟山”情结得以实现,中牟县依托湿地项目建设,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消纳79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和工程弃土堆筑牟山,建设了4200亩的牟山湿地公园,着力打造城市“绿肺”,核心工程包括“四山三湖”,“四山”即:主峰牟山,配峰回车台、曹公台、御风台;“三湖”即:清阳湖、南溪湖、淳泽湖。牟山湿地公园已于2018年五一建成并免费对群众开放,为中牟人民再添一处日常休闲好去处。

文化与景观的融合。贾鲁河通过全线生态治理,已经成为穿城而过的“绿丝带”,中牟段的贾鲁河在景观营造上,将湿地文化、三国文化、田园文化和影视文化相融合,让这条奔流两千多年的河流重新展现中原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处雁鸣湖镇的鹭鸣湖水系,在展现江南韵致的同时,融入“孔子回车”等历史元素,增添了文化底蕴。还有牟山湿地公园,让曾经在县志中“高数丈,长里许”的牟山重现中牟大地,公园景观设置、景点命名融入了孔子、曹操、列子等历史人文元素,彰显了中牟文化的厚重。

社会与生态的融合。中牟的生态建设,注重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着力让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认知和行动融入到生态建设当中。四大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和志愿者,每年坚持义务植树,用实际行动为中牟植绿增绿护绿。今年开始,中牟还将开展“认养一棵树、寄予一份情”活动,依托河南省中牟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开展社会认养、多方融资,由全县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驻县单位、学校、医院、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认种认养,并根据单位团体性质和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冠名,如“奉献林”“五四林”“巾帼林”“幸福树”“同心树”“夫妻树”等,通过“我为家乡栽棵树、回馈故土一片林”,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社会氛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一个城市的靓丽名片。随着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中牟生态建设成果更加丰硕,生态文明程度不断增强,一见“中”情、“牟”名而来的品牌叫响中原、走向全国,2018年荣膺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称号,并连续4年入选“最美中国榜”。中牟县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生态的追求一直立足卓越、追求极致。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仍需强化统筹。

下一步,中牟县将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完善提升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八脉十湖、多廊多园”的总体生态空间结构,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美丽中牟,让生态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绿色之翼”,成为“二次创业”新征程上的强劲动力。

卢文军 雍超 张效强 赵学礼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