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摘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对现状的不满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被定义为“促进性焦虑”,由它引发的失眠可称为“奋斗型失眠”。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面对太多的问题、欲望和压力,有各种各样的焦虑、抑郁,会激发内在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在入睡时没有办法平静下来,所以就出现了睡眠问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学博士范滕滕表示,奋斗型失眠并不是一个医学名词或医学诊断,可能是人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在一些无法掌控的外界环境下做出的一些睡眠方面的适应性改变,由于轻度焦虑而导致的睡眠障碍。 “焦虑情绪对失眠的影响是巨大的,临床80%以上的失眠患者都会伴有焦虑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已经达到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焦虑又加重了失眠,二者可谓相伴相生。”范滕滕指出。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失眠,反过来,失眠又能影响到人的心理。 “长期失眠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升高。此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以及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患病率。”范滕滕指出,失眠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 鉴于失眠的严重危害,患者不要对睡觉有太恐惧的心理,不要把失眠的后果想象得太可怕,这样会加重失眠。同时,还要采取一些行为疗法,即限制患者卧床的总体时间,如果患者入睡困难,可以延迟上床,保证在床上睡眠的有效时间即可。 除了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从专业角度讲,还要形成良好的睡眠条件反射,床就是用来睡觉的,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电子产品、吃东西等。 摘自《科技日报》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