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要人夸好颜色(书法) 张洪涛
家常话蕴有大智慧
惊蛰雷扑地
松间雅趣(国画) 王伟宾
《妈妈们的诗》 :每个妈妈手里都有一个魔法棒
春天里
黑影里的哑巴
木棉花开红似火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他在前《出师表》中对刘禅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他还要求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开张圣听”“陟罚臧否”,并“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对这个不成器的阿斗皇帝的感情既饱含父子之情,更充满君臣之义。在辅佐刘禅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将全部精力用在蜀国的治理上,以自己的忠诚无私,使蜀汉“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担当。为天下担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对士大夫担当精神的一种根本要求,“以天下为己任”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担当精神的一种最高的表现形式。当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陷于倒悬,时代呼唤大一统之时,诸葛亮勇敢地站出来,肩负起“兴复汉室”“一匡天下”的历史使命。为蜀汉担当。当刘备病逝,关张赵马黄这些老帅死的死、老的老,蜀国既无良将、又缺谋臣的情况下,当时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诸葛亮仍然坚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承诺,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为属下担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谋士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并愿立军令状,最后诸葛亮勉强答应。因缺乏打仗的经验,又不听部下劝告,马谡兵败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作为主帅,主动承担了责任,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

律严。首先管好自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但诸葛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未有过出格的事。他在《便宜十六策》中指出“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正”。在他看来,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上行下效 。马谡失街亭,他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诸葛亮还鼓励部下指责自己的过失。《三国志·杨顒传》记载,杨顒曾直言劝谏其要多考虑大政方针,不要埋头于文牍,“亮谢之”。杨逝,“亮垂泣三日”。其次管好家人。他还提出为政要“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诸葛亮对自己的亲属要求很严。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中说,诸葛乔(诸葛亮的侄子)本应当回到成都,但是现在将官们的子弟都得去参加押运粮草,我认为乔儿应该和他们同甘共苦。现已派他带领五六百兵,同将官的子弟们一起在深山峡谷中押运粮草。其三赏罚严明。《诸葛亮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他敢于不避皇亲国戚、亲随故旧、托孤重臣,诛刘封,杀彭荣,斩马谡,黜来敏,罢廖立,废李严等,受处罚者皆无怨言。李严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蜀国高级官员,统领蜀国内外军事。但后来诸葛亮发现李严“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事”,甚至“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惘上下”,“以危大业”,便立即上表刘禅,将他废为平民,流放到了梓潼郡(今四川梓潼县)。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说的: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淡泊。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篇《诫子书》。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在《将志》中谈到“见利不贪,见美不淫”。据《襄阳记》记载,黄承彦为沔南名士,与亮交往甚密。一次他对亮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他在给刘禅的《自表后主》文中写道:“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在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塚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见《诸葛亮传》)。在与李严的一封信中,曾谈及个人生活,“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廉洁自律,高风亮节,成为千古之楷模。当然择妻也好,轻财也罢,教子也好,薄葬也罢,这种淡泊宁静的生活,都是为了心中那个治国安邦定天下的远大志向!在《戒外生书》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淡泊是为了胸怀天下,宁静是为了有所作为。后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皆慷慨捐躯,被称为“三代英烈”。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影响很大,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可以说浓缩了诸葛亮一生的经验结晶,后人将这两句话简化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常书之于座右勉励自己。清代的张之洞也有一篇类似的《诫子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曾国潘的《诫子书》则教育儿子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历史上还有很多清廉有为的官吏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如宋代包拯、明代于谦等,事例之多,不胜枚举。清代的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每天只吃青菜,江南人呼为于青菜。他死后堂后仅有几斛瓦瓮米,几盎盐豉;左宗棠青年时就以诸葛孔明自居,以清廉自守。

诸葛亮淡泊宁静的廉洁品格光耀古今,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在浮躁喧闹的社会中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才能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也才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内无愧于良心,外无愧于责任。(完)

由于版权关系,《廉语金典》一书连载到此结束。从下期起,本报将开始连载作家八月天的长篇小说《中原狐》,敬请读者垂注。

20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