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张立 几天前,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五楼一间开标室,一个项目开标会即将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会场后排坐了三名高鼻梁、黄头发的外国人。 他们是世界银行的Etel女士、Hunt先生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Joe Fagan先生,此行的目的是评估新郑市政府采购项目电子化招投标运行情况,撰写评估报告,从而评价我省营商环境。新郑是我省参与此次评估的唯一县级市。 9:30,开标会正式开始。当天开标的项目是新郑新区政通路污水管道整修工程。“预算价格59万元……”工作人员开始报价。Etel女士不时取出她的手机拍照,并通过翻译与交易中心主任贺立军低声交谈。 “所有项目都走全流程电子化吗?”Etel女士问,她是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首席采购专家,电子采购项目招投标是她关心的内容。 “目前部分项目走全流程电子化,今年下半年将严格按照省里要求所有项目全部采用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贺立军答道。 “有没有开展远程招投标的计划?”Hunt先生打开笔记本电脑,边记录边问。他来自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是世行电子采购专家,总部派他专程前往中国,参与此次评估。 “远程系统已经着手开发,计划下半年试运行。”贺立军说,远程招投标,交易双方不用到场,全部程序网上完成,是发展趋势,也是努力方向。 随后,在对外封闭的评标区,评估人员随机访问了两名正在等候评标的技术专家。“您是怎么接到评标邀请的?参与评标的酬金是多少?如何入选评标专家库……”一系列问题,几乎涵盖招投标全部流程中的每一处细节。 离开专家评审区时,墙角一部台式电话引起Hunt先生的注意。工作人员说:“电话全程录音,评标专家在评审区,不能带通信设备,可用它与外界联系。”Hunt拿起电话听筒听了下,笑着说,他已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电话了。 新郑市有关负责人说,招投标的规范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行政效率与开放程度的指标,新郑有幸代表河南接受世行评估,希望有助于郑州成为“国际郑”,有助于河南融入“一带一路”。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