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四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依法 惩处“软暴力”实施的犯罪
中西部乡村中小学将设首席教师岗位
贫困县脱贫后今年仍可 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北京“三老”现象透视
长城春雪美如画
似水如沙久相伴
香港9名非法“占中” 策划组织者被定罪
辽宁省原副省长刘强 受贿破坏选举获刑十二年
青海湖现“文武双开”开湖奇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似水如沙久相伴
——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起初她被前辈称作“小樊”,今天很多人亲切地叫她“老太太”。若以生命长度来丈量,樊锦诗与莫高窟相守的半个多世纪可谓漫长。可在樊锦诗心里,与这座千年石窟相处越久,越觉得它是非凡宝藏。她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全心让莫高窟老去得慢点再慢点,保护得好些再好些。

她说她成长在新中国,有那个年代人的单纯果敢,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西去敦煌。

在敦煌研究院一处不显眼的地方,有座名为《青春》的雕塑。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背着书包,手拿草帽,意气风发地迈步向前。这正是以初到敦煌的樊锦诗为原型雕塑的。

那时的她对敦煌还无深刻理解,只是被历经千年的色彩打动。“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

可要在大漠戈壁扎下根来,哪能仅靠一时心动。生活艰苦非常: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一卷起沙尘暴就更可怕,黑乎乎的风沙铺天盖地压过来。但樊锦诗没走。“开始我也没想在敦煌待一辈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时间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

始建于公元366年的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宝贵却又脆弱,是莫高窟令人迷恋又揪心之处。”樊锦诗说。

上世纪40年代,前辈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更感召着她。一批批艺术家、大学生放弃优渥生活,远赴迢迢敦煌,一去便是一生。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个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游客在这里用数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去窟区领略历史的风姿。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1998年起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17年间做成的一件大事。

“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再往下发展下去,全都消失了怎么办?”1978年起,这个问题就开始在樊锦诗的脑中盘旋。尤其2000年以后,急速增长的游客让她忧心忡忡。“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保护、研究、弘扬是敦煌研究院的使命。旅游也必须是负责任的旅游。”樊锦诗与同仁们不断探索,尝试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颜永驻”。

一方面是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科学保护。另一方面,开拓性地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在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里,游客犹如置身飞船,观看球幕电影,感受着数字敦煌的神奇。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对石窟的不利影响。

此外,樊锦诗还推动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的“护身符”;她继承前辈的“爱才如命”,持续抓紧培养人才……

50余载敦煌生涯,让水乡女子樊锦诗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调平凡,与莫高窟久久相伴。据新华社兰州4月9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