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造字的仓颉
水面风波鱼不知 (国画) 白金尧
苏醒的贾鲁河
不忘初心
稍憩(油画) 左国顺
无计留春住
烧 鹅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烧 鹅

♣ 张富国

曹寅是个讲究人,要不,康熙怎能赐其内务府包衣?十六岁入宫康熙銮仪卫,后改任苏州、江宁织造和两淮盐务,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他家里。他为人风雅,喜交名士,晓音律,通诗词。他在诗中写道:“选次不辞过,知君怜我真,红鹅催送酒,苍鹘解留人。”

鹅和酒是旧时的馈赠品。“红鹅催送酒”,这长颈善鸣、峨首似傲的大鹅,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下酒菜,催送美酒,勾人味蕾,让人遐想。

这“红鹅”,就是胭脂鹅:用红曲粉、蓑衣王瓜、苹果为主要配料,绍兴黄酒、蜂蜜、桂叶腌好蒸制,鹅肉熟后红如胭脂,明媚鲜亮。《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吟出“胭脂洗出秋阶影”,这胭脂红,美艳得动人心魄,更别说这一抹如胭脂的鹅肉了!芳官爱吃的胭脂鹅脯,仅选鹅胸肉,装盘成菜而已。

早在元、明时期,官家就以鹅馔为尊,鹅菜为重。官筵用菜,上席才能享用鹅。元人韩奕《易牙遗意》有记:“鹅一只,不剁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蛋)三五枚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又名杏酪鹅。”杏腻是浇汁儿,用杏花腌渍而成。妖红的杏腻腌后,鹅肉呈赤色,似胭脂,故名。原来,“胭脂鹅脯”乃元明名馔!

与之媲美的,还有“云林鹅”。倪瓒号云林子,擅画山水和墨竹,曾作《水竹居图》:水、竹、山、林,茅屋、小桥,尽添幽静,清高孤傲。生动得闲雅,纯净得从容,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据说,他设计完苏州狮子林后,要天如禅师特地安排了一道烧鹅,“用烧肉法,亦以盐椒葱酒多擦腹内,外用酒蜜涂之,入锅内。余如前法。但先入锅时以腹向上,后翻则以腹向下”。这“烧”,无论烧猪脏、肚,还是烧猪肉,大体是一致的。锅内竹棒搁起,置水、黄酒等一盏,盖锅,湿纸封缝,用锅蒸,讲究得很。这种精细,倒成南方菜的一个品格。倪瓒嘴刁,食后连连称好,回无锡,列进日常食谱,记入《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到了清代,恃才傲物的袁枚,唯独推崇倪瓒。他反复尝试,做成烧鹅,写到《随园食单》,取名“云林鹅”。几百年的沿袭,人们痴情不改,足见这味烧鹅的魅力:选材讲究,仅用百天内散养的太湖公鹅,鲜嫩少腥,筋瘦少腻。屠宰也费周折,宰前先灌酒,张开毛孔;鹅毛两层,去毛全靠手工,鹅皮也不能破。以自酿的云林福酒腌制,肚子塞满秘制调料。架砂锅,隔水蒸——锅下放置酒和水,锅绝不能沾水。专门的笼垫放鹅,腹先朝下,然后再朝上。鹅身沾上鸡汤,熟后肉鲜味美,酥烂脱骨。古韵新味,看似清淡,实则浓郁,充满着浓浓的江南味道。

如今,烧鹅最能代表南方人的味觉记忆:彻头彻尾的平民美食,街巷的大排档、烧腊店,橱窗必挂烧鹅。饭盒打包,小店尝吃,多斩块烧鹅,是待客的美味。鹅皮酥脆可口,香气流溢;稍稍咬动,鹅油沁入齿颊,温润地抚摸每一个味蕾;细细咀嚼,鹅肉细腻肥美,滋味绵长。朋友介绍,广东烧鹅,一种是脆皮的,如深井烧鹅,腌时,腌料是干性的,用木炭烤,把秘制的酱汁浇上,香气若有若无,层次多,齿留香。另一种是酥皮的,湿性的酱汁腌制,烤熟后,皮肉浑然一体,吸附着所有的汤汁及鹅油,再加上中间夹着薄薄一层鹅脂胶质,浇上肉汁,配上梅子酱佐食,鲜咸,酥而不烂。

现在想来,蒸也好,烤也罢,通称为烧,也算大一统,容了可容之物,得到一致认可。这不同于欧洲的烤鹅:喷香肥腻,只是饱腹之物。况且,我们的祖先膳食,崇尚调和,吃烤鹅,配那么多的蘸料!如此讲究,也算追寻上古遗风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