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进“世外桃源”
依山傍水(国画) 曾国荣
藏书与散书
草色清浅
钱塘湖春行(书法) 冯世洋
遥寄远方 (外一首)
那些朴素的生活片段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世外桃源”

♣ 侯发山

翻阅民国二十六年《巩县志》,在记述咸丰年间捻军犯巩之事时,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山行十余里,峰回路转,倏见烟火数家,鸡鸣犬吠,差似武陵风景……所居悉涉村人。”因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诱惑,我曾去过湖南常德武陵,那里的桃花源有“世外桃源”之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没想到我的家乡涉村也曾有“差似武陵风景”的美誉。出于好奇,我和几位朋友趁着一个周日,驱车来到了涉村北庄。之前我并不知道涉村还有个北庄,也没听说过“石居部落”。但去之后,我却被它们美醉了。

你瞧,远处的九道山峰像一道道秀丽壮美的屏障,将北庄呵护起来,当地人称之为“九龙朝凤”,既形象又贴切,还有很深的寓意。近处,是北庄最有活力的“石居部落”。所谓的“石居部落”其实是当地村民几十年前,有的甚至是一百多年前建造的石头窑。这些石头窑基本上都是最初的样子,古朴中透出一种沧桑感、历史感、厚重感。一个个小小的院落,石头砌就的围墙,繁茂着菜蔬和花草,滋生出生活的气息、家的气息。走进一个个石窑洞,干净、凉爽,浴缸、榻榻米、沙发,电脑等,浪漫的氛围,给人一种现代化的时尚感觉。有一种大自然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美。难怪,有那么多的郑州人、洛阳人来此避暑、度假。其中一个游客说,较之喧嚣的城市,这里更像是世外桃源。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天然的,连空气都是城里人拿钱买不到的宝贝。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开始生活在键钮和指令之中,多元化的大同时代,人们寻求精神家园的渴望凸显,留住乡愁的情怀促使人们能从生活世界的另一端——乡村中,去找回花木阳光,清水绿山。而“石居部落”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

参观完“石居部落”,我和朋友沿着宽敞的公路一路盘旋,然后穿越一个隧洞,来到了黄家山的后山。前山还是艳阳高照,闷热闷热的,一进入后山,像是进入了一个凉爽的世界。茂密的植被遮天蔽日,只有零星的光线从枝叶的缝隙露下来。这里像是原始森林,有参天的大树,也有低矮的植物;有的立在岩石上,有的挂在悬崖边,尽管没有肥沃的土壤,依然昂首蓝天,枝繁叶茂。让我感慨的还有路边的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小草,有的像红色的小灯笼,有的像紫色的小星星,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依然尽情地绽放。一条清澈的小溪,顺着小路时隐时现,潺潺作响,那样的清脆,那样的纯净,那样的天然,让人忍不住闭目去倾听。走到一个开阔处,我看到两棵树间吊着一个吊篮,一端躺着一个熟睡的孩子,一端一个男孩随着晃悠的吊篮在摆动着自己的身体,一副很享受、很快乐的样子,旁边的石头上坐着他们年轻的爸妈,两个人捧着一本书,在静静地阅读。我突发奇想,这个山头为什么叫皇家山?莫非是当年哪位皇帝到此一游被后人命名的?还是哪个皇帝钦定的“后花园”?这里距离古都洛阳、开封不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原路返回时,穿越那个隧洞时,通过导游的介绍,我才知道,这个隧洞是个有故事的隧洞。北庄村受岩层地质影响,水资源严重贫乏。为彻底解决缺水问题,2005年当上支部书记的杨小周走遍了北庄的沟沟坎坎,最终在皇家山后的滴水沟找到了稳定的水源,决定打洞引水。随即,质疑和议论铺天盖地而来——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粗略一算大概要500万元,你从哪里筹措建设资金?就靠你从上头争取来的那20万?以前多次都没打成,你杨小周就能行?面对普遍质疑,杨小周没有打“退堂鼓”,以壮士断腕之气概,带领党员干部上山了。为了给引水工程集资,他把妻子打工挣的3000元钱捐了,之后又瞒着妻子卖掉自家的3000斤粮食,将所得的3000元钱全部捐到了工地上,又以个人名义贷款2万多元支援工程建设。没钱外出办事,他用妻子卖头发的120元钱当路费。过年时,他杀了自家喂的两头猪,犒劳大家。工程开工后他就再也没有领过工资——全都用到了凿洞引水上。在开辟通往引水隧洞的道路时,正值乍暖还寒的初春,为保证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在31天的工期里,他背着被子在清冷的山风中坚守了27个夜晚……从2007年12月到2009年9月,历时21个月凿通一条长达916米的引水山洞,圆了北庄人多年的吃水梦。

中午在“石居部落”就餐的时候,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杨小周,他一副敦厚的样子,少言寡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如果你不认识他,绝不会想到他会上中国好人榜,会是河南省十大“最美村官”。

我想,这就够了。北庄有杨小周,有“石居部落”,有皇家山,足以不负“世外桃源”的盛名。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