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是城市发展不竭的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5年来,以建设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培育“四个一批”,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创新氛围空前浓厚,创新合力不断积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势助推力。 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过去5年,我市推动创新发展成效斐然。成功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编制完成《郑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5)》,为今后的创新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路径。 “一区四园多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自创区引领作用日益增强,这里汇集了全市76.5%的高新技术企业、69%的创新研发平台。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龙子湖智慧岛已累计引进大数据及相关企业200余家,带动集聚相关科技企业2893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航空港实验区被认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正逐步向高端拓展。 截取2015年至2018年这个区间,一系列数字诠释了我市的创新成就: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15年的26046件提升至2018年的70110件,增长169%;专利授权量2018年比2015年增长95.8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89.23%;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9%;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465家提升至2018年的1329家,增长186%。 此外,我市成功创建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创新型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已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创新引领企业不断壮大 来自市科技局的数字显示,2016年以来,全市新认定科技型企业2391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24家,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24家,宇通客车、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安图生物等创新引领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重大产品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大关键技术领跑全国。 11月7日,2018年度国际隧道协会(ITA)工程奖项在中国滁州揭晓,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施工的蒙华铁路白城隧道项目凭借“采用大断面马蹄形的土压平衡盾构方法首次应用于黄土隧道”荣获“国际隧道协会2018年度技术创新项目奖”。12月,在2018中国创新设计大会上,由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千吨级混凝土预制梁架设成套装备荣获2018年度“好设计”银奖。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8家。 创新引领型人才汇聚效应逐步显现。我市已实施三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入选项目323个,支持额度7.55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1人,其中两院院士23人,高层次专家74人,长江学者7人;引进设立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郑州工作站,我市在引进高端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与创新能力提高同步,全市的创新服务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成功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科技和金融结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郑州市科技发展投资基金、参股1亿元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5000万元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出资5000万元参股郑州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设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获批成立中国郑州(创意产业)快速维权中心并投入运行。 各类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发挥明显。据了解,目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均在我市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3.59亿;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使用数量达到5536台(套)。 全市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接连举办、承办了“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郑州)第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比赛、双12双创日暨第四届中国创客领袖大会等大赛活动。其中,“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一步用车”“UU跑腿”等项目,业务已拓展到全国近百个城市。 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征程,离不开创新的强势支撑。市委、市政府对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发展寄予厚望,大力扶持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谋划创新发展的长远蓝图和目标。 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步伐加快。2015年至2018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783家,全市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795家。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11家,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接近1万家。其中,政府主导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基本建成,总面积58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737家,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565名、人才团队813个,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8家,拟上市企业32家。全市形成了以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带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支撑的三级孵化体系。 针对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我市谋划提出“三提升六倍增”目标:到2021年,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3%左右,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5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科技创新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技术交易额达到3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500家、能够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顶尖创新创业人才达到150名、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0家,比2018年翻一番。 届时,科技创新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新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强市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战旗招展,使命在肩。借创新之翼,郑州必将实现新腾飞。 本报记者 侯爱敏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