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 五年来,郑州市始终坚持把质量工作作为重要战略来抓,将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三区一群”战略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自主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入手,积极践行“三个转变”,交出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值此郑州市质量大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 “落实‘三个转变’——推进质量强市战略 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今日刊发“质量科技篇”,敬请关注。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三年郑州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成功创建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创新型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自创区助推全市创新发展 2016年,我市成功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编制完成《郑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 2025)》,明确了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路径。 三年多来,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不断积聚,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汇集了全市76.5%的高新技术企业、69%的创新研发平台,在全省发挥了示范作用。 其中,高新区成功创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职能部门由36个合并压减到10个,实现全员聘任。联通中原数据基地、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入驻中原科创谷,一个新型产业用地试点也成功落地高新区。 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龙子湖智慧岛已累计引进大数据及相关企业200余家,带动集聚相关科技企业2893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航空港实验区被认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正以建设智能终端为代表的高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向高端拓展。 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8年底,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329家、4283家,增长55%、32.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近三年来,全市新认定科技型企业2391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24家,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24家。宇通客车、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安图生物等重大产品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大关键技术居全国前列。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8家。同时还有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分别为宇通客车、中铁装备、郑州钻石精密和恒星金属制品。 2017年以来,我市已确定了13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其中,工业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等6家单位同时被确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功能金刚石材料创新中心、高效能铝基新材料创新中心、工业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3家单位被认定为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 我市还积极推动协作创新,实施通信技术、超级电容等十大科技专项,8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 此外,我市还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11家,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接近1万家,其中,政府主导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基本建成,总面积58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737家,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565名、人才团队813个,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8家,拟上市企业32家。 全市形成了以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带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支撑的三级孵化体系。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实施42个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在美国硅谷成立办事处。中美国际创业港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硅谷建立异地孵化器,实现双边同步孵化。2018年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创孵指数排名,郑州位列第13位。 人才汇聚效应逐步显现 我市以“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为抓手,通过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四步联动”,构建形成了开放高效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格局,实现了人才集聚与创新发展的同频共振、有机融合。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三年来全市累计新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783家,全市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795家。已实施三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入选项目323个,支持额度7.55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1人,其中两院院士23人,高层次专家74人,长江学者7人;引进设立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郑州工作站,郑州市在引进高端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