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怀灿烂彩虹生
孤 独
滁州西涧(书法) 陈为民
烟树云山(国画) 孙杨
《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油茶树(外一首)
记忆深处那双鞋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孤 独

♣ 陈鲁民

人是群居动物,喜热闹,爱扎堆,居家则谋求几代同堂,外出则善于抱团结伙。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害怕孤独,最忌形影相吊,孤苦伶仃,谁也不愿当孤男寡女,孤家寡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则美矣,到底不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但孤独是人的宿命,这是谁也无法改变、无法躲避的,人最终还是要永久地归于孤独。

人生之旅,始于孤独,终于孤独。生前,人是孤独的,黑暗的子宫幽静无声,但光明可期,一旦呱呱坠地,便来到热闹敞亮的人世间;死后,人则是永远的孤独,灵魂与肉体灰飞烟灭,沉寂于茫茫宇宙。如诗人泰戈尔所言:“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人害怕孤独,却又偏偏不得不与孤独做伴。相比较而言,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没有追求的人,内心空虚的人,没有信仰的人,混吃等死的人,要更为害怕孤独。因为人家有事业相伴,有爱好为友,有思想寄托,有目标奋斗,生活丰富多彩,内心充实阳光,即使一个人独守孤立,也不会感到孤独寂寞。就像王阳明,大限临近,黑暗将至,仍自信满满:“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还有一条是,老人特怕孤独。人老了,自然要从舞台中心退到幕后,不可能还有那么多的人围在你身边,听你指手划脚,陪你说说笑笑。加之故友凋零,亲人星散,老夫妻两人,也早晚会先走一个,剩下的一个,势必会陷入难忍的孤独。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随遇而安的良好心态,那日子肯定会很难过。是故,儿孙们多去看看老人,哪怕就是打个电话,修封家书,发个快递,都能慰藉老人孤独的心灵——遗憾的是儿女们都很忙!

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知音钟子期死了,琴师俞伯牙感到空前的孤独,连琴也无心弹了,干脆把琴摔了。夫君赵明诚死了,没有了精神上的共鸣,事业上的携手,生活上的伴侣,李清照无限孤独,每日里“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最怕入夜,“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也有人不怕孤独,全身心地干事业者,具有强大内心者,痴迷于某项爱好者,盯着一个目标不放者,就不知孤独为何物。老诗人叶嘉莹,95岁高龄了,独自生活几十年,有人问她是否感到孤独,她说:我不孤独,坐拥书城,与那么多的美好诗词做伴,每天吟咏赏析,作诗填词,我怎么会孤独呢?

北宋处士林逋,清高自适,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每日里植梅放鹤,自称“梅妻鹤子”,闲时则吟诗填词,自得其乐,也不以孤独为憾,反而甘之如饴。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哪有一点孤独的意味?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但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 这是纪伯伦的体会,歌德也有类似见解:“灵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所以,“古来圣贤皆寂寞”,坐在菩提树下悟道的释迦牟尼,猫在山洞里修炼面壁十年的达摩,端坐斗室里奋笔疾书的太史公,无一不是孤独的,孤独给了他们灵感,孤独也保证了其精神产品的质量。能忍受孤独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夜夜笙歌,天天嬉戏,热闹倒是挺热闹,但注定一事无成。诚如赫胥黎所言:“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