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购物APP上浏览了一些商品,随后就在下载的新闻资讯客户端接到该款商品的广告推送;在某社交APP上跟朋友无意间聊起育儿经验,稍后就收到母婴用品的广告推荐……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会有,究竟是巧合还是的确是个人隐私被泄漏?日前,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的确有一些APP利用用户上网浏览记录、定位、基本身份信息等要素,实现广告精准推送。
这当中最让人不安的并非是平台利用用户的基本身份信息进行广告精准推送,而是不同平台之间共享用户信息。这种状况,的确让人感到惊悚。
APP通过分析用户上网浏览记录,并结合用户定位和性别等身份信息,可绘制成用户肖像,从而实现营销收入,已经是当前一些互联网平台的主要经营模式。很多互联网平台也一再强调不会偷窥用户的隐私,但当用户感觉到个人信息都在各个平台共享了,还怎么敢相信平台的承诺?尤其是,个人用户与平台之间处于不对等的状况,用户很难对平台的行为进行了解和监督,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再怎么强调保护用户隐私,都很难得到用户的信任。
在大数据时代,平衡好挖掘数据价值和隐私保护的关系是每个互联网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人担心,严格的隐私保护会阻碍行业的发展,此前还有互联网大佬认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种种观点不仅短视,而且也荒谬。泛滥的隐私侵犯行为,会让公众失去基本的安全感,凭什么认为一个让公众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的平台或者行业能走得好、走得远呢?
保障用户隐私,让用户找回安全感,最基础的莫过于给予用户足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根据《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的相关规定,完全依靠自动化处理的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精准营销、搜索结果排序、个性化推送新闻、定向投放广告等增值应用,可事先不经用户明确授权,但应确保用户有反对或者拒绝的权利。可是现实中,用户反对或者拒绝的权利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大部分APP很难找到关闭“个性化广告推送”的按钮,即使是能够进行关闭操作的APP,也非常不便捷。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一方面是要求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及时跟上隐私保护的新形势、新动态,另一方面行业内部也要形成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就在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规定,运营商在进行广告推送时,应当以明显方式标明“定推”字样,且必须尊重用户的选择权。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这种便利不应该以让度隐私权等基本权益为代价。而当这些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障,新技术新业态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也会被消解,对此,不可不鉴之。 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