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丝路花雨·出彩河南丝路见证 上一版3
300年前中原绣娘远赴哈密 成就新疆刺绣百花园中“牡丹”
搭乘“一带一路”快车 河南土特产走向世界
哈密东天山隧道 让陆上丝路更顺畅
坚守古丝路重镇 传播中原茶文化
中原文化海丝文明交融碰撞 推动豫闽两地携手共享繁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原文化海丝文明交融碰撞 推动豫闽两地携手共享繁荣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文霞 侯爱敏 宋晔 刘小涛 发自泉州

“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大航海时代,曾经是泉州的高光时刻,繁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海丝精神、海丝文化。在短短的三天内,采访团一行深入泉州的大街小巷,市场厂房,与那些当地人和新泉州人交流畅谈,深深地感到,开放、交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海丝精神,已如同顽强的榕树,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枝繁叶茂,成为所有追梦者的精神滋养、动力源泉。

海丝文化已成泉州精神脊梁

在泉州的老街——西街,仍能见到保存完好的具有异域风格的古老建筑。沿着西街漫步而行,两边不乏传统风格的手工艺品店铺,老板和员工说着天书一般的闽南话,有客人上门,马上改为普通话应答。南来北往的人在街上穿过,吃一个“土笋冻”,喝一杯闽南老婆婆自己煮的杨梅汁,一时让人时空错乱。遥想1000多年前的西街,操着不同国家的语言、穿着异域风情服装的客商,如云般穿梭在这条街上,那该是怎样壮观的景象。

泉州自古宗教发达,素有“泉南佛国”之称。西街将近尽头的地方,矗立着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开元寺。历经岁月洗礼、数朝修缮,这里存留着唐代、宋代、明代等数代的建筑风格遗迹。西街附近,还能见到清真寺、道观、教堂,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代泉州宗教文化的发达,更成为今日泉州颇有特色的海丝文化符号。

海丝文明中涌动着中原力量

泉州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闻名。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丰碑中,竟也有着中原人的一份奉献。

在泉州采访时,为探访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根源,采访团一行专门驱车来到南安市丰州镇,这里的九日山上,保留了700多年的“祈风石刻”,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最有力的证明。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闽南文化和中原有着密切关系。晋朝时中原发生“五胡乱华”,中原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他们为了缓解思乡之情,每逢重九,就登上山顶遥望家乡,九日山由此得名。还有当地的洛阳桥,也是中原人为了怀念家乡而建造。今天的闽南话就是当时中原人流传下来的方言。

时代更迭,今天的中原人沿着先祖的足迹,再次来到这片土地,为梦想奋斗打拼,也为泉州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泉州河南商会会长、泉州幸鑫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芳就是代表之一。他2003年来到泉州,如今的主要业务是给当地知名的运动鞋品牌做配套,拥有100多人的员工队伍,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2013年河南商会成立后,他带领着500多名老乡,在这片先祖们曾洒下汗水和血泪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不仅收获了自己的一份骄傲,也成为成功河南人的代表,也为泉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着中原人的力量。

豫闽两地携手共繁荣

开放无止境,前行的脚步从不会因为山海的阻隔而停留。当河南人大批走出中原,大批的泉州人也在走出福建,他们有一部分人来到中原,在中原逐鹿中,海丝文明与中原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碰撞、相融,成就了豫闽两地的新传奇。

我们在泉州采访时,见到了回泉州参加闽商大会的河南省福建商会执行会长李建加。他是众多到中原打拼的泉州人中的佼佼者。1989年,14岁的李建加坐火车到南昌,再转车到郑州,一路颠簸来到中原。30年的光阴流转,李建加与郑州一起成长,不仅收获了丰厚的财富,也见证了城市天翻地覆的变化。李建加说,自己在郑州找到了家的感觉,郑州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自己的下一代也已是地道的郑州人。

据了解,目前在郑州的福建人大约有50多万,从事行业涉及地产、石材、陶瓷、海鲜等。

郑州与泉州,虽然相隔万里,但心相近,情相连。伴随着豫闽两地人员的相互流动,悠久的中原文化和海丝文明将进行更加深度的交融,也必将开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发展之果。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