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清贤 民以食为天。食从哪里来?仓廪里的粮食,是农民伯伯经过风吹日晒、出力流汗劳动得来的,超市里的食品,是工人叔叔辛辛苦苦、精心创造加工出来的。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富豪大户人家,为了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都要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何况一般家庭,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的人生最大愿望,估计就是温饱富有了。要想吃饱穿暖有钱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就得辛勤劳作,多创收,多获益。不劳动,不工作,就没有饭吃,没有钱花,天上不会掉馅饼。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刚刚实行生产责任制那会儿,父亲患病去世。18岁的我虽然残疾,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天天跟着母亲下地劳动。母亲恐怕我懈怠偷懒,不热爱劳动,就不断用乡间谚语来教诲我、鞭策我、激励我。如:“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人勤地不懒,地勤夺高产”“人误地一会儿,地误人一季儿”“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锄禾三遍,仓满囤尖”…… 要说热爱劳动,那时候我并没有这个意识,只是感觉劳动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弟弟妹妹年纪小,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忙得陀螺似的,没有一刻休息时间,我能啥事儿不干,白吃白喝?所幸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母亲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尽管心里不大乐意,最终还是去做了,达到了母亲的心愿,母亲高兴,我亦快乐。 记得那时候,每天早上都是母亲把我吆喝起来,我洗一把脸,拿一块馍,拎着篮子赶着牛就上山了。放牛的时候还要兼带拾柴火,篮子装不满,回来不好看。一般上午放牛三个多小时,九点左右,母亲喊一声:“饭时了!”我就赶牛下山回家来,饭后十点多,扛着锄头跟着母亲,去地里锄玉米,干农活。 当然,家里挑水、猪圈牛圈里起粪,往地里送粪,这些下力活大部分都是要我干的,基本上都是中午干,下午还要去放牛。虽然中午天热,累得汗流浃背,干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热了。只是开始那段时间,挑担多了感觉肩头疼,疼痛的肩上不敢放扁担,肩头压的肿了消,消了肿,好在每天就干一晌活儿。 经过长时间磨炼,再挑担子,肩头也不疼了,气力也变大了。20岁那年,有一次村里卖矿石,让村民去往公路上挑,我一担挑了160多斤,过完磅,我也不禁大吃一惊。当时我的体重不足60公斤啊。 直到现在,农忙季节,我基本上年年都回去帮忙。虽然我不会割麦,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早上起来,别人都趁凉快去地了,我在家里扫扫院子,喂喂鸡子,再点火熬锅稀饭。家里人干活回来,就有现成的饭吃了。 能给别人减轻一点儿负担,我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不管在哪里,勤劳的人都会得到周围的人赏识的,干不了重活干轻活,做不了复杂的做简单的。劳动时虽然苦点儿累点儿,得到别人肯定赞许时,拿到收获报酬时,你一定是快乐的。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