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凡对古琴感兴趣的,恐怕入门书里都少不了一本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古琴》。书中有一处细节至今难以忘怀,1961年作者第一次来北京学习古琴,老师就赠予她一张明琴用于学习。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好比初学小提琴,第一次上手用的就是一把17世纪~18世纪的意大利名琴。为什么可以这样类比?这里得先澄清一个误区,即古琴越“古”越好。唐、宋名琴固然风流绝顶,固然有“雷琴”传世,但那是掐尖儿的,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普遍的“手艺人”水平。明朝才是古琴最为兴盛的时代。
唐明皇是很喜欢音乐,但他似乎更喜欢肥美浓郁、活色生香的劲歌热舞。西域音乐,包括西域乐器在大唐的流行程度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千古一人”宋徽宗在各种玩得精熟的文艺活动中并不对琴抱有特别的偏爱,对他来说,琴的地位并不高于书画;而大明王朝的历代帝王则对琴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朱元璋即位后便设立“文华堂”,江南的著名琴家都被他召了进去。永乐皇帝朱棣不仅喜好,而且擅长鼓琴,还主持编纂了《永乐琴书集成》二十卷。
明朝在古琴方面大有作为的皇帝还有宣德、正统、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崇祯,他们或擅长弹琴,或擅长作曲。他们召集一流匠人进宫,专门研究斫琴,还命令太监学习鼓琴,就像高俅靠蹴鞠赢得宋徽宗欢心那样,明朝在古琴上面有所建树的太监往往受宠。
皇帝之外,大明各据一方的各位藩王都活跃在古琴界,个个都是能手。明太祖之子、宁王朱权,便是《神奇秘谱》的编纂者,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音乐文献,今天我们听到的那些古琴曲,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几乎无例外都是“根据《神奇秘谱》整理”。不仅如此,明朝第一琴“飞瀑连珠”便由他亲斫,现存唯一孤品,音色可称一绝,响彻天际:1977年,“旅行者一号”携带的唱片中,唯一收录的中国声音便是管平湖先生用此琴弹奏的《流水》,如今已经在太空旅行了42年了。
明朝的古琴高手中也少不了皇子和嫔妃的身影,更不用说庞大的“读书人”阶层,乃至商贾、倡优……一旦琴学、琴艺的水平成为一种对人的评判标准,那么整个社会学琴的风气势必相当可观。进可作为晋升通道,退可作为个人品位的标榜。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斫琴高手辈出,很多明琴之所以被误认为宋琴,就是太优秀的缘故。而且,产量和质量都很稳定。皇宫里的当然更是杰作,大明王朝终结了,琴还在那里。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