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时代 宋砦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时代 宋砦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
班子成员规划宋砦未来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美轮美奂的弘润大厦
宋砦法治展览馆揭牌仪式
宋砦村每年一度的“百寿宴”

海至尽头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在广袤中原的4万多个村庄里,位于郑州北郊的宋砦堪称“神奇”的一个。

它是如此“不起眼”,占地不足一千亩,在全国的版图上找不到,全省的地图上也只是一个“点”。

但它又是如此光彩夺目,早早戴上“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的桂冠。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波澜壮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宋砦始终勇立潮头,并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交出一张新时代优秀的“答卷”!

这张新时代优秀答卷,抒写着基层党建的高质量风采,充满着乡村振兴的大写意,写满了跳动的“大数据”,映衬出百姓安居乐业的欢快笑脸:

——人均纯收入上世八十年代初不足600元,去年增长到8万多元,一个人顶过去一个村;

——改革开放初期,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如今村民户均资产突破1000万元,提前实现共同富裕;

——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在是全国大名鼎鼎的“小康村”、河南有名的“明星村”。

而惊人的契合点还在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是,“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砦之路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这也是这张新时代优秀答卷的权威注脚!

在建党98周年到来之际,和着喜迎新中国70华诞的欢庆鼓点,记者走进宋砦,感悟宋砦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分享、探寻宋砦乡村振兴的新擘画、新气息。

乡村振兴舒展美丽画卷

“宋砦人的脸上,都开着一朵向阳花”

现场是最好的教科书,细节是最传神的点睛之笔。

在宋砦,记者发现,很多标识跟“丰”有关。丰乐路、丰乐园、丰乐五金机电市场……

丰收、丰裕、丰衣足食,这既是祖祖辈辈宋砦人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也是宋砦在改革开放中早已实现的“小目标”。

“现在宋砦富得多有名,以前就穷得多有名。”78岁的村民朱恪杰说,“改革开放前连粗粮都吃不饱,现在俺村是饭店挨饭店,超市连超市,不出村就能‘吃遍全国’。”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在宋砦村自办的四星级酒店——弘润华夏大酒店里,一楼小吃城常年有100多种美食供客人享用,涵盖全国各地风味。

相较于朱恪杰对“口腹之欲”的满足,朱全乐的追求“略高一筹”。曾在生产队开过手扶拖拉机的他,早些年最大的“梦想”是能开上“屁股冒烟”的小汽车。如今,不但自己开上了,全村人也都开上了。

走进宋砦村的“第一家园”,犹如进了一个没有“车模”的车展现场:从经济型到舒适型,从国产的到合资的,从两驱的到四驱的,让人眼花缭乱。截至目前,宋砦村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00台。

汽车延伸了人的双腿,开放的宋砦人走得更远。本来是年轻人视为时尚的旅游远足,在宋砦却是老年人的“家常便饭”。

2003年,闲下来的朱恪杰想到海南看一看,一开始只通知了三四个老伙计,没想到第二天竟来了四十多号人。回来之后,在大伙的“撺掇”下,朱恪杰干脆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主要“业务”有两个,一个是健身,一个就是旅游——每年组织五六次健身比赛、集体旅游,成了协会的日常事务。

生活好了,心情美了,宋砦人的健康水准也直线飙升。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村里60岁的老人都少见,70岁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去年,重阳节村里办长寿宴,60岁以上老人坐满了整整一个大厅,七八十岁的也有一大把。

老有所乐,60岁以上老人享受各种保障;壮有所业,丰乐五金机电市场红红火火;幼有所教,全体宋砦村民享受12年义务教育。如今的宋砦村,俨然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村民宋云龙平常喜好舞文弄墨,他的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党的好政策就像阳光,让宋砦每个人脸上都开出一朵向阳花,美得很!”

高质量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宋砦没秘密,要说有,就是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有一个数字不容忽视:40年来,宋砦的常住人口保持在800人左右,但党员数量从1978年的3个,增长到现在的110个。

“宋砦没秘密,要说有,那就是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为群众谋福祉。”一手缔造了这段传奇的“宋砦功臣”、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宋丰年道出了它背后的分量。

没错,“宋砦版本”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优秀答卷,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鲜亮、硬气。

宋砦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和作用不断发挥的过程。“听党话、跟党走,永远不要掉队”,是宋砦群众朴素的表达。

在党组织建设中,宋砦党总支坚持做到“五有”,即:有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群众拥护的党支部;有一个能够团结带领群众,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解难,与群众共谋发展、共渡难关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始终站在改革前列,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经得起困难和风险考验,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有一个适新应变,有利于发展的党建工作机制;有一种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正是“五有”,确保宋砦党建“组织健全、工作正常、活动经常、作用明显”。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站着要给百姓当伞,躺下要给百姓当牛!”在宋砦村,这两条出自宋丰年之口的“金句”春风化雨,浸润心中。

“站着给百姓当伞”,就是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高高地撑起共产党员崇高形象的“伞”, 暴风雨来了,有人帮他们遮挡,让群众“学”能看到榜样,“干”能找到带头人;有了困难,能有人依靠;有了冤屈,能有人主持正义。

“躺下给百姓当牛”,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永远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的老黄牛。

宋丰年的话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也成为宋砦全体干部和党员为人做事的准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宋砦村始终把高质量党建与“有事好商量”这条朴素的真理“绑定”,而且一以贯之,夯实基层党建从传统的行政管制到日臻完善的村民自治。

宋砦领导班子认为,民主就是大家的事商量着办,调动村民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一方面,村委会自己组建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物业管理队伍,对辖区全体居民在房屋维修、水电通讯、治安保卫、家政服务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另一方面,宋砦充分发扬民主,把村里的所有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让群众集体参与,通过召开全体会议等形式让大家广泛讨论,并把诸如分配方案、产业结构调整、股权改革方案等重要事项,一一张榜公布,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进退取舍。

党建引领,村民自治,使得宋砦这个美好家园,彰显实力,充满活力,散发魅力。

乡村振兴蝶变

“融入城市,宋砦的日子越来越好”

如果说党的建设高质量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那么,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则是自然成章的“加分题”。在宋砦人交出的这份优秀答卷里,充满着他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快人一拍的音符。

在全省城镇化的大潮里,宋砦无疑是先行者——这里高楼林立、商铺琳琅,除了飘扬着党旗的村委会老楼,农村的痕迹已被改革开放的如椽大笔悉数抹去。

与一些“城中村”截然不同,宋砦融入城市的进程不是被裹挟,而是求主动。宋砦村通过自主经营、多次调整,实现了由村到城的华丽嬗变。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宋砦村无偿为郑州市政建设提供土地400多亩,在全市率先实现水电气暖“四通”——如今人们熟知的丰乐路、博颂路、索凌路、天明路等多条道路,在宋砦辖区段均是宋砦人早先一步自主修建的主干道。这既为当年宋砦的工业化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后来的整体城镇化练好了“内功”。

上世纪末,有感于周围村庄“盖了拆、拆了盖”,浪费资源又杂乱无章,宋砦村党总支带领村民统一规划、全民参与,建设了全新的居民小区。正是得益于土地、规划等手续规范,设计科学合理。2007年,宋砦人全部领到了市房管局颁发的房产证。这个被称作“孤本”的城镇化改造案例,为宋砦的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宋丰年和村党总支一班人深知,乡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除了“硬件”接轨,更重要的是“软件”融入。为此,宋砦在提升村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上狠下功夫。

——党员连群众,道德同提升。村党总支要求,每个党员都与村民定点联系、全面“包干”,并签订公民道德合同,定期评选劳动模范、好妯娌、好媳妇等,全方位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

——教育为依托,人才增后劲。适应新形势,必须有一批有文化、素质高、见识广的优秀人才。为此,宋砦兴办了优质的幼儿园和小学,率先普及了至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考上大学有奖励,并支持年轻人出国深造。目前,一批学历高、观念新、能力强的年轻人,已经挑起了宋砦的大梁。

——法治做基石,长治又久安。2016年,宋砦拿出弘润华夏酒店的一整层,建成了纯公益性的村办法治展览馆,发起并连续承办了三届法治河南乡村论坛。长期在商海纵横的宋砦人当然知道,这牺牲了多少经济利益;但他们更明白,这是一笔“划算”的投入。正如宋丰年所说,学法、尊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让已经富裕起来的宋砦走得更远。

“农工”褪色兴三产

“宋砦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

沧海桑田,宋砦人恍若一梦:曾经阡陌纵横的土地上,已不见一棵庄稼;以前视麦苗如生命的“老把式们”,迷上了种花草。这种变化让过去的记忆更加醇厚,也让新一代更振奋于美好的未来。

实施乡村振兴,一直是宋砦人的荣光与梦想。按下“快捷键”,回放“路线图”,我们不禁为宋砦人敢为天下先的一次次探索之旅所折服。

1987年,被群众推选为村经联社主任的宋丰年,组织村里一批人赴辽宁营口参观学习,买回了一大批葡萄幼苗进行试种。1988年的秋天,几百亩葡萄硕果盈枝,亩产1500公斤,收益破万元。

这一步,宋砦人可以说整整领先了30年:别人“以粮为纲”,宋砦就种水果;别人跟风种水果,宋砦开始上工业;别人扎堆上工业,宋砦转型搞“三产”。

每一次转型,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巨大博弈;每一次“变道”,也都在直面质疑与忍痛割爱中诞生。

1996年,在不少地方乡镇企业大干快上的时候,宋砦毅然下马了8个污染大的“明星企业”。之后数年,曾经风靡全省的20多个村办企业相继离场。

对此,宋丰年悟得很彻底,想得很明白,说得很实在:“环境都污染了,宋砦人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了,发展经济有啥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来的实践证明,小宋砦有大智慧:正是砍掉了这些不宜在城市兴办的污染企业,才使宋砦早早甩掉了包袱,走上了环境保护与商贸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路。

由工业转三产,宋砦能干点啥?如何让村民富裕之路更稳固?2000年年初,宋砦人到沿海寻找答案。几次考察后,宋砦敏锐抓住郑州北部没有机电市场的机遇,利用“第二家园”的底商兴建丰乐五金机电市场,让每户村民都拥有100多平方米的商铺。“既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租给别人,旱涝保丰收。”村民朱广田说。

弘润华夏大酒店,更以其大气典雅的设计风格和细腻独特的服务理念,迅速成为郑州市北区的标志性高端酒店。在三产领域大显身手的宋砦,一度成了全市的风向标。

一切华章皆为过往。实施乡村振兴,只有最好,没有更好。对此,宋丰年说:“对标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宋砦一定要持之以恒,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张卷子书写得更有生气,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而宋砦人的初心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我们宋砦的党员干部,仍将‘站着为老百姓撑伞,躺下给老百姓当牛’,带着群众奋斗,一起向着更加美好的新宋砦奔跑。”

党贺喜 林文阁 文/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