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夙夜在公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70年执着前行,是这样一群新闻人,用笔墨,用光影,倾情记录下这座城市发生的一个个令人感动的郑州“好故事”,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出彩“郑州人”;是这样一群媒体人,用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展示了新闻工作者坚持职业理想、坚守社会责任。

70年,我们用真情温暖人心,用脚步丈量大时代,用真心传递“郑”能量。

孤胆“警花”

王玉荣

2009年3月14日夜,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郑州市公安局正处级侦察员王玉荣,在与4种癌魔搏斗了7年后,带着对亲人和战友的眷恋,带着对公安事业的挚爱,融入了湛蓝的天空,英年48岁。

1996年,她曾只身进入28名幼儿和两名幼师被绑架的现场,与身缠炸药包的歹徒机智周旋,最终将绑匪击毙,安全解救30名人质。她先后参与20多起大要案侦破,获得过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杰出青年卫士、中国十大女杰等殊荣。

48年的短暂人生中,她一次又一次经受住考验: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她勇敢地挺身而出;面对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没有就此满足;面对病魔的无情吞噬,她与死神抗争。她用超常的胆略和惊人的毅力,书写着人生的传奇,她的生命因悲壮而美丽。

本报自1996年~2009年期间,曾多次刊发王玉荣的新闻报道,因为,对于绿城人来说,她,活着,是一个传奇;身后,是一种精神。

子弟兵“好妈妈”

刘国华

她是一名普通女工,却有着半个世纪的拥军情,她是全国拥军模范,她叫刘国华,被称为“人民子弟兵的妈妈”,退休前是市社会福利工厂工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解放军也就不会有老百姓翻身做主人”,这是刘国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解放战争时期,刘国华冒着枪林弹雨,和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一起给解放军送粮食、棉被、鞋垫等物资,并救治、安置过无数受伤的解放军战士,也和很多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国华拥军纵横半个世纪,跨越大半个中国。北京武警总队、成都军区、兰州军区抑或是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半个世纪中,刘国华给部队送去香烟1000多条、酒1300多瓶,累计资金2.3万元,占其全部工资的三分之二。经她探望、护理过的伤残军人2700多人次,为解放军战士缝制鞋垫5.8万多双。老人用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诠释了什么是“拥军情”。

“普通”环卫工

朱和平

2006年2月3日,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代表、环卫工人朱和平离开了人间。她是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却用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作为管城区垃圾清运公司的一名职工,30年的环卫工作,朱和平的一天都是从凌晨三四点钟开始,无论风雪严寒,无论酷暑盛夏,朱和平每天都是上班最早的,她的车擦得最干净,她的工作量每年都是最多的。

工作中,朱和平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生活中,朱和平却是一团滚烫的火,走到哪里,就把热量传递到哪里。朱和平收入不高,生活俭朴,一双20元的皮鞋能穿几年,但她对别人却十分大方。她带头捐款1000元为10名重残患者购置了轮椅;她自己拿出2000元替一个孤儿补办了户口……不仅如此,许多环卫工人都知道朱和平,她在当郑州市人大代表期间,积极为环卫工人鼓与呼。在她的努力下,有关部门为环卫工人提高了补贴,为垃圾中转站添置了新车辆和吊装设备;在她的推动下,河南省将每年的10月26日定为“环卫工人节”。

同事许留兰激动地说:“和平大姐让环卫工人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社会上崇拜这星那星,她才是我最崇拜的‘星’。”

纺织“闪电手”

盛婉

1948年,郑州解放。一个籍籍无名的纱厂小老板丢下工厂、工人,一个人跑了。但谁都没想到,他从上海带来的120名员工中,有一位后来成了河南乃至中国纺织界最有名的人物,她就是盛婉。这名来自上海的小女生从学徒到技工、到师傅、再到劳模,年仅20岁便名扬河南纺织界,更以创造了“两项全国第一”的工作纪录,在中国纺织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号。

盛婉1933年出生在上海,13岁就进上海利民纱厂当童工。1952年,她进入郑州国棉二厂当细纱工、技术员。1953年,她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当年赢得郑州市特等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纺织行业全国比武,盛婉2.5秒钟接一个头,1分钟接20多个头,速度最快,被誉为“闪电式接头法”。

从风华正茂到黑发染霜,盛婉在郑州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成为地地道道的郑州人。从童工到劳模、从旧社会一路走到新时代,盛婉用她的实际行动表明,劳动人民是光荣的、伟大的,是祖国人民最为需要的。她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有温度的“风景”交警杨华民

传说中,最“烦人”交警是他。在一次执法过程中对一个违法司机敬礼100次的,是他!自创“提前拦截法”“加速法”,化解拥堵路口交通难题的,是他!被无数司机、行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个交警真好!”的,是他!……他就是“全国爱民模范”“全国优秀警察”——郑州市交警五大队民警杨华民。

曾经,他站上了三尺交通岗,这一站就是十多年。从常人眼中威风的防暴警察,到转为平淡无奇的交通民警。为啥会有这样的选择?杨华民说,是发生在血脉至亲身上的交通事故,让他选择了做一名交警。

2009年3月,通过竞争上岗,杨华民成了郑州首个“交通文明示范岗”的岗长,从此,他的身影就和最拥堵路段花园路农业路口联系在了一起。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每天近乎13个小时的工作,一年365天,杨华民几乎都泡在岗上。

很多人说,老杨的执法近乎执拗,近乎“无情”。 因为杨华民觉得,没有啥事能比生命安全更重要。老杨说:“开车的外面是铁皮,车受伤害可以修修补补,可一旦人出事,非伤即残,甚至就是死亡。血的教训太多,所以,面对违章,我的必须心硬,必须纠正。”

一些人开始时对老杨的执着不以为然,时间长了又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在岗上,很多人开车经过,会特意放下车窗就为看他一眼;天热了,会有人送冰红茶,送绿豆汤;遇上下雨天,惦记他大檐帽儿的人就多,防水的浴帽会整叠送来;冬至,有人会送上热腾腾的头锅饺子……如今,老杨成了“明星”,可他坚持说,我就是普通人,干了分内的普通事。

岁月如歌,留下太多“郑州好人”的身影,笔墨有情,记录下一座城市动人的足音。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古老商都以其精神沃土孕育出一个又一个道德模范、好人代表,从不同维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成时代音符。

未来,我们会始终在路上,用心讲述郑州好故事,用情传播郑州好声音。

本报记者 王红 文 李焱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