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1版:《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创刊70周年1/2019-07/01/D11/20190701D11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巩义:文化广场里的广场文化“暗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巩义:文化广场里的广场文化“暗战”
诗乡月明
诗乡月明文化角 小学生斗诗成一景
梨园香韵
舞动巩义
喷泉舞会
河洛书场 河洛大鼓

题 记

如果仅仅把这里看作是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巩义曲艺界江湖高地,一波波技艺“暗战”在各个角落暗自较劲,风起云涌,将巩义广场文化含金量越推越高。经过两年积淀,这里既可以说是巩义曲艺界的一个考场,又堪称巩义曲艺界的“黄埔军校”。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在广场文化营造的和谐氛围中,巩义市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和善良传播到每个角落,铸就巩义巩固不拔的文化软实力。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安……

两年前,河洛大鼓第四代传人尚继业伴随着这四句定场诗,正式进驻巩义市文化广场。

与尚继业同期进驻这个文化广场的,还有金菊艺术团的陈二伟、周菊夫妇,豫星戏曲文化艺术团的团长张麦闹,草根诗歌爱好者王德普,音乐老师李朝晖以及后来加入的舞蹈老师何景梅等,他们像填空一样分布在了广场的各个角落,根据他们各自门类不同分别命名了“河洛书场”“梨园香韵”“诗乡月明”“盛世欢歌”舞动巩义5个区域作为他们的领地。2017年6月25日,这5个区域齐刷刷地出现在还很冷清的巩义文化广场,加上一路之隔音乐喷泉的舞动,巩义市的文化广场活动从这一天正式开始了。

当年,他们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进驻到这里的,甚至有些给政府帮忙的心理。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两年中,他们凭借各自特长,搅动了整个巩义的曲艺界“江湖”,如今他们的“江湖”地位已让许多同行望尘莫及。

“河洛书场”扣人心弦

今年已经76岁的尚继业1964年拜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崔坤为师,成为河洛大鼓第四代传人。行走江湖数十年,以说书为生。如今,这位老艺人仍是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正式拜他为师的门徒83人,未行拜师礼的徒弟不计其数。

即便在巩义曲艺界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只要没有在外演出,他每晚都会准时出现在“河洛书场”,或亲自上阵,或指导徒弟们上场演出。记者采访时,“河洛书场”近百名忠实的粉丝正聚精会神欣赏着他徒弟演出的长篇大鼓书《白金更私访》第19回。“今天是说这部书的第19天了,长篇的每集结束都会留个‘扣’,让你惦记着下面的故事,明天还想来。”尚继业偷偷向记者传授着说书的小秘密,然后感慨地说道,“只有在这种非常稳定的情况下,我才敢说长篇的,以前跑江湖,最多一家也就三五天,哪会说长篇呀,很多传统的长篇再不捡起来,就丢了……”

“诗乡明月”韵味悠长

王德普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个草根,但他出生在了巩义。巩义有一个响彻全国的文化符号——杜甫故里。

曲高当然和寡,但这里是巩义,是杜甫故里。每天下午七点,王德普都会准时出现在“诗乡明月”,无论刮风下雨,因为这里是个大浪淘沙地方,堪称整个文化广场淘汰率最高的区域,他要用自己的坚持,留住每一棵愿意留下的苗子。每天晚上,或寥寥几人,或二三十人,在“诗乡明月”展开竞技,或诗词接龙,或点字背诗,忙得不亦乐乎。王德普告诉记者,坚持下来的孩子们,掌握诗词最少的也有四五百首,学习时间长点的能达到上千首。

在“诗乡明月”成长起来的9岁的杨皓翔和他7岁的表妹白笑涵,今年年初经过层层筛选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与清华才女、记忆神童、北大博士同台竞技诗词,显示出深厚的诗词功底。

然而,诗歌的雅,注定了在广场文化中的小众身份,多数家长带孩子来几次后就不见了,有的只是为了让孩子背几句诗发个朋友圈,最终愿意留下来的,必定是精英。

“梨园香韵”戏比天大

巩义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家乡,可想而知,豫剧在巩义曲艺界的地位。

在“梨园香韵”戏曲广场入口处,常香玉先生的雕像就矗立在这里,慈祥地注视着家乡豫剧文化的日益繁荣。

在这里,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演出团体在这里演出。这里,也成为巩义曲艺界“江湖暗战”的主战场。

金菊艺术团和豫星戏曲文化艺术团是这里常驻演出团体中的其中两个。

回忆起两年前第一天进驻文化广场时的情景,赵二军和周菊夫妇颇有感触。“当天我们来了3个人,带了个音响,一共有五六个观众,第一天就这么冷冷清清地结束了。”赵二军说道。周菊补充道:“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每次轮到我们演出,我们都会绞尽脑汁拿出最好的节目,台下几百人都是这两年一直听戏的铁杆戏迷,一张口观众就知道水平高低了,而且现在再唱选段观众已经不满足了,现在都在扩大阵容,唱折子戏观众才觉得过瘾。”

和赵二军夫妇的金菊艺术团不同,张麦闹豫星戏曲文化艺术团只有豫剧一种。他告诉记者,在文化广场的演出,已经成了各个演出团暗自较劲的一个舞台,已经听了两年戏的票友,欣赏水平早就随着演出水平的提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演出,台上听掌声,台下听口碑。前两天我们团演折子戏,演员大热天穿着行头,满头大汗也不敢脱,因为这里的观众都是行家。

“盛世欢歌”礼赞时代

“来,大家先跟我一起调整呼吸,凳子坐到三分之一处,上身保持挺拔,跟我一起,声音一定要靠后,‘哦’一点……对,再‘哦’一点……”在“盛世欢歌”的舞台上,科班出身的韩娇艳在调整完大家的呼吸和坐姿后,开始逐句逐字地教大家唱《黄河大合唱》。

记者和一旁暂时闲暇的李朝晖聊了起来。因为表现极为优秀,他和韩娇艳被市领导特批,从教师岗位调到了巩义市文化馆,专门负责“盛世欢歌”区域的音乐教学。

“现在咱‘盛世欢歌’已经有3个微信群,都快满了,比较固定有1000多人,来学歌的涵盖了士农工商各个领域,远的还有登封的、焦作的,只要有时间就会来这学。”说起这两年来的成就,李朝晖颇为自豪,进一步说道,“坚持在咱这儿培训的人,过不了多久就可以独当一面,进合唱团没一点问题,甚至都可以做主唱的。”

李朝晖还向记者讲了一件去年发生的事,来印证他的话。原来,每次学新歌都需要谱子,得保证人手一份,于是每次准备学新歌,群里都会有人主动承担起印歌谱的任务。有一次,拿到歌谱后,他发现印歌谱的纸竟然是最高档的办公用纸,价格相当贵,后来才知道,这次印歌谱的志愿者,竟然是巩义一家很有名的地产公司老板娘。

“舞动巩义”活力四射

两年前,原本是作为吃瓜群众来帮朋友指点一下舞蹈动作的何景梅,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舞动巩义”的灵魂,大家都称呼她“梅子”。

说心里话,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梅子一开始是看不上这个舞台的,川流不息的广场,与优雅的民族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里应该是跳广场舞的地方。

然而,当她一出手,冷艳、高贵的气质立即成为了广场的焦点。面对众多或老或少的广场舞爱好者一再恳切地邀请和挽留,她想试一下。从此,她就离不开这里了。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跳舞,把舞蹈当作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实很多人喜欢舞蹈,只不过没有合适的平台。”经过两年时间的专业指导和磨合,如今梅子已经带出一支“精锐部队”,虽然还有很多人把民族舞跳成了广场舞,但在梅子这个灵魂人物的光环下,每天晚上在广场中心区域都会成为最吸引眼球的一道风景。

现在的梅子每天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为了回报梅子的无私奉献,大家只有最大限度地做好后勤工作,队员们按照微信群头像排序,每人值班一天,提前半小时到场打扫卫生,打开音响等候其他队员的到来。

“喷泉舞会” 优雅华丽

晚上七点半,巩义市政府大楼内值班的人逐渐亮起了办公室的灯光。走出政府大楼南门,瞬间成了另一幅画面:蓝色多瑙河时而雄壮、时而委婉的圆舞曲,交汇着伴随音乐翩翩起舞的喷泉,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已经开始。这一瞬间映入眼帘的画面和回荡在空中的音乐,构成一幅完美的休闲画面,立体地“侵入”你的每个感觉器官,它们告诉你,你已经开始享受下班后的休闲时光了。

巩义市投入巨资打造的这个音乐喷泉,一直绵延百米,共有540余个喷头,主喷泉最高可喷射36米。七彩水灯350余盏,气势恢宏。

随着不同的音乐,喷泉各个水柱配合默契,灯光映衬得恰到好处,严丝合缝,完美无瑕,让人流连忘返,心情也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和水柱、灯光的完美配合跳跃。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诗乡月明”“梨园香韵”“盛世欢歌”“舞动巩义”“河洛书场”,加上一路之隔的“喷泉舞会”,6个文化小广场与河洛大舞台主会场相映生辉。

无论你想静下来还是动起来,不管你心情郁闷还是心情舒畅,不用怀疑,只管到文化广场去,套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因为总有一款适合你!

中轴线上的政府大楼和文化广场

站在文化广场中心向北望,是音乐喷泉,再向北就是巩义市政府大楼,向南望,是巩义市艺术中心,看明白了吧?巩义市政府大楼与音乐喷泉、文化广场和艺术中心就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布局,足以看出巩义市对各种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

如果在文化广场偶遇了巩义市委书记袁三军,别惊讶,他经常来这里。

“现在已经习惯了在广场上看见袁书记,刚开始还很紧张,慢慢就非常适应了。”梅子告诉记者。“见过几次袁书记你记得么?”记者问道。“已经不能用次来说了吧,应该是经常,N次。”梅子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们的凳子就是袁书记捐了一个月工资买的。有一次袁书记在广场看到我们队员都是站着学唱,就用他的工资给我们买了一批凳子,现在我们坐的就是袁书记工资买的凳子,他随时关注着广场里每一处。”李朝晖说起与市委书记的交集,很是自豪。

这种布局,完美地表现出了巩义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除了经常出现在广场上的袁三军以外,市长袁聚平和其他领导也是这里的常客。因为这里除了休闲,这里也是了解民生、展现民情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

遍地花开才是春

城区广场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已经在巩义形成良好氛围,如今已遍地开花,蔓延到了各个乡镇。

夕阳西下,晚风阵阵,在回郭镇人民公园,一些村民早早就等候在舞台前,期待着欣赏精彩的晚会。回郭镇以广场文化为导向,推出了“夏夜秋韵”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在夏秋两季每周举办一场高规格、高质量、有意义的文艺晚会,向群众献上了一道道精品文化套餐,用文化将群众凝聚起来,传播弘扬正能量。

在芝田镇东沟村,每天晚上,爱好舞蹈的村民都会准时集中在村文化大院里,一曲曲欢快的歌舞跳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舞蹈队长王凤延说:“农闲时间,茶余饭后,到村文化大院活动成为了村民的首选。”

每天傍晚,河洛镇石关村文化小广场上便会响起音乐,不一会儿,小广场就挤满了群众,许多群众踏着节拍翩然起舞,还有很多村民在旁边跃跃欲试。“以前有的村民吃完晚饭后,宁可打扑克也不愿锻炼。现在村民都自发来到小广场,各展所长、各取所好,乐意融融,小广场既为老百姓提供成了消暑纳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又美化了村内环境,一举多得。”村民李秋彬在一旁看着,笑着,也在跃跃欲试准备着展示一番。

“河洛大鼓进基层”“戏曲进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快乐星期天”“文化扶贫惠民生”“三下乡”等系列文化活动火热开展,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不同年龄群众的广泛参与,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社区、村子风气好了,人与人之间少了戾气,多了温情,邻里之间多了关爱,少了隔阂,文化犹如一根丝带,将心与心拉得更近了。

小小的文化广场,搭建起了社会和谐的大舞台。据巩义市公安局统计,2017、2018年全市刑事发案数比同期分别下降7.6%、4.7%,2019年以来,刑事发案数比同期下降19.5%。刑事案件明显减少,社会治安更加安定和谐。

一道广场文化的盛宴,激活了巩义沉积的历史文化,激活了巩义百姓沉寂的文化生活,也奏响了巩义安定和谐的交响曲!

厚重文化喷薄而出

每年元宵佳节,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巩义大街小巷到处充盈着欢声笑语,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一年一次的新春文艺表演,来自全市20个镇(街道)由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在东区文化广场、人民广场、体育广场等纷纷亮相,为全市人民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

被誉为“中华第一狮”的鲁庄镇小相狮舞,年年为人们带来气势磅礴的视觉享受;回郭镇300面大鼓鼓槌擂动,雄壮激昂,气势磅礴;孝义街道狮鼓表演豪放粗犷,蕴含浓浓的乡土气息……每年春节期间,各镇(街道)在文化广场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民间文艺展演、民俗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舞狮、舞龙、大鼓、秧歌、旱船、犟驴、高跷等演出活动及文体比赛达400余场。

每年清明时节,千余名来自海内外的诗人、学者、嘉宾共赴巩义杜甫诗词大会,缅怀诗圣杜甫,畅叙诗情雅意,共襄诗坛盛举。 自2015年起,巩义市连续5年举办杜甫故里诗词大会,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杜甫诗歌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让诗歌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成为巩义文化新名片。

本土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亮相于各个文化广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一朵朵明艳的鲜花在巩义文化大花园里竞相绽放,吐露芬芳。

——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相狮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邀代表河南省非遗项目进京展演,震撼京城,被评为金奖,并授予“中华第一狮”称号;

——2018年8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剪纸传承人曹慧贞进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决赛,成为河南省入围的十位选手之一;同年10月,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名家”邮票全球发行活动中,曹慧贞创作的《河洛人家》《连年有余》《四留余》《星河湾的故事多》四幅剪纸作品登上美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邮票全球发行。

文旅融合产业兴旺

把舞台建在群众家门口,把文化“种”进百姓心里,文化广场活动日益成为巩义这座城市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显示了巩义的文化个性,树立了巩义良好形象,也擦亮了巩义城市名片,形成了洼地效应。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化先进市、河南戏曲之乡,集众多荣誉为一身的巩义,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观光、休闲、度假、投资兴业。

“融创慈云小镇、云智小镇”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慈云小镇”将在5年内把青龙山慈云寺提升为5A级景区,“云智小镇”项目将打造以大数据为核心,信息服务、金融、科技等多领域联动的智慧云产业生态;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集团投资200亿元打造中国巩义丝路文化产业园;在米河镇,投资400亿元,集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正商十里香山生态度假区和投资120亿元的嘉和观澜小镇项目已经展开;雅居乐集团在巩义的第一笔作品位于孝义街道投资200亿元的四方来贺喜庆小镇正在有序推进……

如今,众多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投资产业,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在巩义落地生根,使巩义成为投资的沃土,有力地推动巩义高质量发展。

2018年,全年共签约重大项目16个,总投资1517亿元,其中,正式合同项目8个,总投资457.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省外境内资金82亿元,增长5.8%;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3.1%;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7.1亿美元,其中,出口6.9亿美元,增长42%,再创历史新高。巩义市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54位、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40位。

文化是一个城市自然、人文浓缩的精华,是一个城市具体、直接、现实的品牌,“文”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处处渗透在巩义大地,与“旅”相结合形成“文旅”优势,滋养着巩义大地,以文化城,文旅融合,进一步彰显城市实力。

谢庆 席旭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