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1版:不忘初心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负时代不负卿 牢记使命踏歌行
我是生活“摄影师”
畅行巴黎天空下
我为文字“站好岗”
照亮人生那束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照亮人生那束光

覃岩峰

一转眼,进入《郑州日报》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年龄、体重、心态一切都在随着岁月变化,但“郑报人”“党报记者”的身份一直没有改变,在我人生路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这种烙印下,我笔耕不辍地坚守新闻理想,不断挑战憧憬生活梦想,这种累并快乐的状态如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束光,在我沉思、犹豫、彷徨时,努力照亮着我前进的方向。

“郑报人”是一种忠于职守的勇气。还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次采访,是市长出席全市小学生的一场文艺演出,整场下来,直直地盯着领导的一举一动。虽然高度紧张,但“党报记者”的身份给予了我莫大的勇气,等到领导离场的那一刻,我一个箭步跨上前,问了几个简单到“幼稚”的问题,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郑报人”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冲动。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接到报社领导电话,下午要随河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出发赶赴灾区,当时没有丝毫犹豫便满口答应。新婚不久的妻子含着眼泪帮我收拾行李。在我看来,这是一项光荣使命,在她眼里却是一场生离死别。在北川的一周,白天穿山越岭,每天利用间隙,在帐篷里,用手机短信一个字一个字扣着完成2000多字的报道,也有幸作为媒体代表和河南防疫人员一起签下“生死状”,走进震后的“无人区”……新闻的背后饱含艰辛,但正是“郑报人”传承下来的家国情怀,让我始终保持着职业冲动。

“郑报人”是一种千锤百炼的人生。北川、兰州、郑东新区是从业最为难忘的三个地方。在北川,因为信号、设备等原因,现场只能用手机短信写稿,手机因持续按键报废,而无数次穿行疫区,也让随身带的行李物品永远留在了北川。在兰州周边戈壁深处的空军营地,我采访感动中国人物、郑州好男儿李剑英的英雄事迹,漫天黄沙中,实地回访,听战友、家属回忆英雄点滴,看旁人落泪,自己却只能通过临行前的酩酊大醉发泄情绪。在郑东新区,我有幸全程见证总理视察,在如意湖畔,近距离感受总理的温暖,并有幸与总理握手、对话,虽然只是短短一晌,却成了能够定格一生的记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报业潮起潮落,看过越来越多的同行转型,不断彷徨之间,自己始终选择坚守,仍然在一线奔跑。奔跑,是为了永远没有句号的采访,是为了“郑报人”“党报记者”的坚守,不管精彩与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有始有终,让那么多信任、认可的人,对新闻怀有敬意,对记者怀有善意,对生活充满激情。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